杭州净慈寺游记
- wang
- 2023-09-11
- 生活笔记
- 42浏览
- 0评论
杭州净慈寺,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初名“慧日永明院”;到了宋绍兴年间,始改今名“净慈寺”。净慈寺,在南宋时位列禅院“五山十刹”前三甲。
净慈寺后有南屏山,山中峙有峰名“慧日峰”。根据《净慈寺志》所载,南宋绍兴丁丑年(1157),陈思恭于峰间采到一石,其上刻有“慧日峰”三字,负宗镜之光。因为历史变迁,“慧日峰”刻石被掩埋于山体之中,不为世人所知。2007年,在重建释迦殿开挖地基时,发现了“慧日峰”刻石。为了保护“慧日峰”刻石,寺院将释迦殿于原址整体向南迁移13米。从此“慧日峰”刻石重现于世间。
永明延寿禅师(904-975),唐末五代高僧,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临安府余杭(浙江余杭县)人,是天台德韶禅师的得法弟子,法眼宗三世祖,是五代、宋初法眼宗的代表人物。永明延寿禅师自幼信佛,聪颖好学,幼时读《法华经》从头至尾读下来,没有一丝停顿;28岁时,在县里做小官,负责督纳军需;30多岁时即舍妻出家,到明州(今浙江鄞州县)四明山龙册寺剃度为僧;他在龙册寺用功修行,一段时间后就出外参学,开始在天台山天柱峰下练习禅定,后来听说法眼宗文益禅师弟子德韶禅师也在天台山,于是就去参见德韶禅师;德韶禅师见他是个勤奋苦学的僧人,便很器重他;最终永明延寿禅师在德韶禅师下悟道,并成为德韶禅师的法嗣弟子而传承法眼宗。永明延寿禅师得法后,还住在天台山,有时到国清寺结坛修习《法华忏》,后来又到天柱峰诵《华法经》三年。
952年,永明延寿禅师住持奉化雪窦寺,可谓学侣云集,名声大震。
960年(宋建隆元年),吴越王钱弘俶复兴杭州灵隐寺,请永明延寿禅师前往杭州灵隐寺住持,主持复兴工作,当时的灵隐寺颓败不堪,在他的主持下,梵刹得以复兴,永明延寿禅师成为杭州灵隐寺的中兴第一世;一年后,
961年,吴越王钱弘俶任命永明延寿大师为邻近的慧日山新建成的永明禅院(即净慈寺)住持;在永明延寿禅师住持净慈寺期间,从其教者有两千多人,吴越国王赐他“智觉禅师”之号。延寿禅师在永明寺住持达15年之久,后人也因此称他为“永明延寿”。
永明延寿大师,嗣法法眼宗,是法眼宗三世祖,同时倡导“禅净双修”,被尊为净土宗六祖,在佛教界普遍公认为阿弥陀佛化身再来。永明延寿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首位透过宗门禅而融摄教、律,并提倡“禅净双修”的禅师。永明延寿禅师一生著述很多,共有61部,197卷;主要著作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唯心诀》一卷等。其中《宗镜录》一百卷,保留了大量的佛学资料,阐发了佛教义理与宗门要旨,正是“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相传永明延寿禅师邀请了天台、华严、唯识三宗的高僧,彼此诘难,互相切磋,深入探讨,广征博引,印度和中国三百余种的佛教文献资料,加以参比审定,最终而成这一部《宗镜录》。《宗镜录》是禅宗法眼宗子孙主要学修依止的典籍,同时也是宋以来憨山大师、虚云老和尚等历代祖师们所推崇的要典。
杭州净慈寺“演法堂”,原名“宗镜堂”,就是永明延寿禅师会三宗义学,而集《宗镜录》的场所。现在的“演法堂”,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是净慈寺方丈接待十方衲子参禅问道和讲说佛法的场所。
净慈寺内的“永明塔院”,始建于北宋开宝八年(975年)。1963年,由太虚大师住持重建,是供养永明延寿禅师舍利的地方。舍利塔身,用汉白玉雕琢而成,立于塔院大殿的正中。
净慈寺“南屏晚钟”,闻名自南宋“西湖十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因为旧钟小,而聚铜二万余斤新铸了一口大钟,悬于钟楼,因其钟声洪亮,又因为净慈寺后南屏山很多空穴,所以在净慈寺晚钟敲响时,钟声穿穴回荡于山谷,名声悠远清扬,经久不息,其声传遍大半个杭州。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时,以“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改称“南屏晓钟”。因为杭州人偏爱晚钟,而改“晓”字为“晚”字,而后称“南屏晚钟”。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为西湖十景题诗,其中“南屏晚钟”诗,勒石于净慈寺御碑亭。诗曰:“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