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云南游记

7月底8月初去了趟云南,旅行的热情最高的时候是在筹划阶段,到后面就慢慢被过程中的琐碎给磨平了。刚开始还好好写日记,后面就余音袅袅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追求广度的体验,而愿意在一个地方好好呆着,去看清和感受每一缕风、每一朵云、每一棵小苗的生长、每一块石头的侵蚀与变化、每一种生物的生存与斗争,觉得其乐无穷。然而出门总有新的变数,我还不想放弃那些可能性。记录下这场游历中的所见所想。
Day 1 到达昆明
有一段时间我总觉得去过很多地方却只在浅层的感官游历,千山万水也是千篇一律。杭州就是我的诗和远方,这是个值得苟且地方,感知资源足够丰富。然而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反而能够更加看清自己所待的地方。
我们坐了一整天的火车,慢慢看着窗外的风景像一帧帧画面变换,穿过江西、湖南、贵州三个省,一直到长沙,沿铁路路旁依旧是城市植被夹竹桃、或是深深浅浅的稻田,漫天立体而深邃的云,丘陵连绵起伏。
感官和思绪像飘飞的彩带,文字就如一个个固定钉,抓住并将它们定在实地。
到了昆明,雨天加重了昆明的晚高峰拥堵,湿漉漉地,地上开始积水。初到昆明觉得城市千篇一律,处处钢筋水泥,分不清这是昆明还是北京,然而在地铁上人们手上捧着的鲜花处处可见,标记着这个城市的特色,春城的花开进每一处角落。
酒店订在官渡古镇一条热闹的街上,类似游客住到了杭州的吴山广场,我们可以体会一个城市世俗热闹的一面。年少时到这样的街上会很兴奋,如今被千篇一律的商品麻痹了神经。看女儿对所有商品都有兴趣,感觉进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而我,则进入思绪、比较之中,知道这些是义乌来的,知道这些价格可以砍下来的,我知道得太多了,不再像孩子那样一身轻松地面对世俗的快乐。
Day 2 做个游客
这一天都在人群中,哪里热闹去哪里,哪里消费去哪里,买花环、穿民族服饰拍留影照、到后面的编脏辫……入乡随俗,跟着女儿做个合格的云南游客。在滇池偶尔自己拍一下凑到我跟前的鸟儿,捡到一只完整的蜻蜓,拍到四照花……这是我见缝插针给自己的时间。一直走到索道处进入西山后,面对又一处收费门票,转身就索道下山,对人群和人为景观兴趣索然。
下午去了云南博物馆,女儿这个年纪去博物馆,最感兴趣的始终是商品售卖处。我带着她,越过人头攒动,看着云南历史事无巨细地被陈列出来,视角从之前的宏观角度沉到了某个具体的地方,每个地方就如每个人一样,不只是数据和文字简介,当它有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变得鲜活而具体。
住的官渡古镇包容万千,夜市、景点、酒吧、古塔、寺庙、博物馆与烟火气的菜市场、居民住宅区齐集在一处。清晨,当地老奶奶上寺庙,人们在早餐店门口小矮凳上吃一碗饵丝;到了傍晚,游客穿着民族服饰在古街拍照。只几步之差,就能从人声鼎沸踏入无人安静的地方。而这些,在官渡古镇上毫无违和地存在。
晚上下了大雨,我们就在民宿窗口看大雨把游客打落到各处,白天光顾过的吹糖人爷爷忙着收摊;半夜有两家人来,大人声音很大,小孩大叫着跑来跑去,把我从梦里硬拉了出来,弄得我神经紧张,半小时后他们安顿下来,声音渐消。接着又开始下大雨,听着窗外古街上的沉稳密集的雨声,声声按摩着我躁动的心,我躺在床上,像睡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Day 3 大理的初印象
清晨早起,我一个人逛了古街,夜市的嘈杂褪去,昨晚下完大雨的阴云还乌泱泱地停留在古镇上空,空气清冷,虽然是夏天,昆明的桂花已然飘香。老人家缓慢地踱着步,去往已然烟火鼎盛的寺庙。古镇上矗立着的佛教塔很古朴,全由石头堆积而成,它的周边环绕着工厂高效率流水线中出来的商品,而它却安静而历史悠久,这是古镇上又一处毫无违和的矛盾之处吧。

又去了那条热闹的居民街,昭通的苹果一车车拉来这里叫卖,这里有个官渡综合市场,路边就有老人家在摆摊卖菜,有些菜不认识,卖菜的奶奶告诉我是灰灰菜;更多地是菌子,听出租车司机说,这几天蘑菇价格已经下来了,在晋宁地区蘑菇特别便宜;又说昆明的山都在20公里外,蘑菇采摘来再到市场时效性上并不占优势。大理更适合采菌子。这些菇品相一般,良莠不齐,比较优质的青头菌260元一公斤,但很多菌褶已经开了。
来昆明以前,以为昆明遍地是菌子,和出租车司机聊,她说就连自己老家的父母去捡菌子都很难。我才发现蘑菇和其他自然生物一样,只和有心人相见。就如在同一片穹宇之下,并非所有人都能发现星空中的奥秘。云南人的生活方式与菌子分不开,据出租车司机说,这个季节车队总要买点菌子吃点火锅聚一聚。
下午到达大理,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形容洱海边美景,天宽地广,在山和海之间装满了风,继而充满了我的肺。连日大雨,苍山云雾缭绕,群鸟天空盘旋,遍地白色的曼陀罗花在傍晚开放,晚上经过洱海边一棵树,树皮剥落,有对父子在抓锹甲。理性退位,我的视线在洱海、苍山、云雾、草坪、白族建筑间迷路,定焦不到哪个具体的点上。我们租了一辆自行车在洱海旁的公路上骑着,看到校车经过,一向小心谨慎的蓝燕光说,如果是这样的路上,他是放心让孩子独立上学的。大理在我脑中的印象是新型教育的实验地,这环境的第一印象确实也匹配得起优质的教育。

在才村的小巷子里,我们居住的小山民宿推荐了几家好吃的小店,又去吃了菌菇火锅,也终于吃到了口感有些脆、滋味浓郁的炒见手青,的确与别的菌菇有所不同,但是尝过一次也就满足拔草了。
旅行就这样,一段段的,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或者说看起来新,其实装的是旧酒。
Day 4 烦躁的雨天
每个人都是背负着原来的生活去到陌生的地方,换个环境也丢不掉原来的自己。
来到大理后连日大雨连着小雨,昨日一边拉着孩子在大理街头漫无目的走、一边手机里查攻略时,真心觉得旅行疲惫,疲惫继而引发暴躁,蓝燕光默默承受着我的暴躁。大理的路坑坑洼洼积着水,打不到出租车,古城商业化得让人觉得烦躁。
在公交车上暼见了素方舟,决定进去看看。当看到门口的浮游植物店里面的标本和植物时,顿时觉得对上了眼。在整个社区逛了一圈,全社区推行素食有机,觉得这就是我要来的地方。于是在里面的酒店订了房,拖着行李来了。
看起来是个很朴素的地方,拍不出什么好看的片子,设施也比较旧。只是体会到这儿处处的用心,几棵参天的大青木遮挡了园区中间露天的部分,店里卖的都是有机素食,咖啡的味道层次很丰富。墙上写着在这里生长的每一棵野草的名字;素食自助餐厅入口处,写明了每一种食材的来源;酒店里设施简单,但却干净而舒适,用的酵素洗发水,大豆棉被套,每个房间放着几本书;这里的工作人员即使口气比较严厉,但眼神清澈而笃定,沟通的方式除了理性的语言,还有眼神和感觉。我觉得可以读懂她们酒店标准笑容外的诚意。
这里有手工、自然体验、敦煌舞、冥想、书法之类的工作坊。音乐工作坊中有人在旁若无人地唱歌,一位留着胡子、扎着辫子、穿着破旧的中年人在园区中搭一个圆圆穹顶的披萨烤炉,一位穿着云南民族服饰的人清晨在大青木下的木质平台上练功……对于熟悉的领域,我能看出来他们好厉害;对于我不懂的领域,他们看起来好厉害。
 在狭小的扎染店里,我们体验了一次扎染,两三个小朋友就把这个小地方挤得转不过身来,汗味飘在空气中。从台湾来的扎染师傅带着2、3岁的宝宝,用台湾特有的音调恼怒却温柔地阻止自家宝宝捣蛋。她说自己本是台湾人,因为云南气候好就留了下来。
陶瓷、扎染这些体验,就是带着完成一个作品,体验非常浅薄。在安排好的过程中,完成老师的想法,但孩子不这么觉得,带着作品四处宣布这是她亲手做的。就像寓言中站在车轮上的蚂蚁一样,宣称轮子的前进都是她的功劳。
来之前觉得大理是个教育圣地,但几乎看不见一所看起来不错的学校,无为寺山脚的、三圣塔旁边的白族村、洱海旁才村里的幼儿园,都和江浙小城镇里的简陋、狭小、安放着劣质滑滑梯的幼儿园没有什么差别。闻名遐迩的猫猫果儿的客栈就在马路白族村里一个公园旁,女儿和里面一个特地来参加夏令营的小朋友玩了一会。我很怀疑这种收费高昂短期夏令营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少作用。
Day 5 苍山捡菌子
这一日天气转晴了。清晨素方舟中没什么人,买手工饼时遇到一位漂亮的女生向摊主要白开水,说昨日到大理,大雨天在民宿听了一天的收音机,后悔来到这里。再过一段时间看到她,她坐在园区一张椅子上坐着看手机,看来也没安排什么行程。
早上准备出发去苍山,女儿无精打采地,她不太喜欢去爬山。我看着她耷拉着脑袋,看到旁边有个华德福的一日营活动,里面胖胖的张老师爽快地让我把孩子交给他。女儿一听有木工课,非常高兴地留下了。
出租车如何都打不到,于是我拉着蓝燕光去门口等着,刚好碰到一辆车把客人送到,我上去打听无为寺是否愿意去。出租车司机不情愿地说去,等我们上车后,他说那个地方不会有车愿意接单的,自己出于职业道德接的单,载我们去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我也不知道该接什么,就有一搭没一搭地接几句话。
过了三圣塔后,道路两旁变得冷清,一路坑坑洼洼,水泥路不太平整,转弯进入一条有溪水的道路,然后一路到了无为寺的停车场。这里有一个高大的牌坊,写着挺拔威武的大字——灵鹫山。往上爬到了一个分叉口,我们跟到了一个团体行走的路口,他们还有人在讲解着什么。这条路旁的小溪很清澈,一路流过的石板路也很平整,我在路旁开始找起了蘑菇,找到一个肉嘟嘟的牛肝菌宝宝,只是它太小了,我把它挪回去,再用叶子盖好。
蓝燕光不愿等径直往前走了,我发现一条比较隐蔽的土路,就走上去了,没想到里面别有洞天。大片平缓的土坡,长着松针林,松针掉落在地上,把菌子盖在下面,翻开才能看见;鸟儿在枝头鸣叫,太高看不清楚,后面遇到了方尾鶲、褐胁雀鹛。在地上仔细找,发现了各种肉肉的菌子(详见大理采菌子)。大片而密集的里白,把苍山装点成了原始森林。地上也铺着里白的叶子,上面零落地散着些小的或者缺口的蘑菇,看着是采菌子的团队最后有什么仪式拍完照后遗弃的。我眼睛一亮,这是不小心闯入了本地人的采菇地盘了!我一边感谢大自然的盛情款待,一边找那些和我玩躲猫猫的蘑菇。
来之前对苍山有很大的期待,谁知到了这儿,若没人带依旧对山上的生物一无所知。
紫茎泽兰这种入侵的菊科植物上的某种蝽。紫茎泽兰微毒,牛羊不吃,适应力极强,当地人用它造纸,也看到采菌子的奶奶拿它垫篮子里,上面放菌子。

里白

三叶金锦香

山上有老人家在采菌子,一篮子里有白葱、红葱、牛肝菌、羊肝菌之类的,卖给路上遇到的人。我也采了一些,带回去给女儿看看。
回园后喝了一杯咖啡,凌晨三点都没睡着,窗外是一片废弃的空地,蛙声不断,隔一段时间戛然而止,然后又起,像中场休息。眼睛酸痛,但无论如何都睡不着。
Day 6 疲累的一日
至今旅行变成一种任务,没有热情和好奇去填满这一天的时间了。就想着敷衍过去,在附近的景点中挑挑拣拣了个喜洲古镇,走到三月街去坐大巴车。路经大理古镇的早市,里面像个本地人的集市,肉摊、菜摊、水果、点心、干货一应俱全。

街头摊位

排队半天的破酥粑粑,不合口味

外卖小哥和胡子大叔都像是本地人

喜洲古镇算是商业化大理中比较诚心的商业街,再次俘获我儿的芳心,然而我就是喜欢不起来,阅尽千帆不愿再逛。旅行的魔力减退,我想回家了,回到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去,有时觉得旅行是件苦差,每天出门游好累。
Day 7 回到杭州
今天9点左右出门,走路10分钟,公交一个小时——发现可能赶不上火车,下车出租20分钟——火车2个小时,地铁1小时,到机场吃了点中晚饭——小火车10分钟,飞机3小时。
晚上8点半,坐地铁近2小时到家。12个小时周转,半夜从金家渡地铁口走出,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地盘踏实了些。坐在快到家的地铁上,看着开开心心和我玩的蓝仪,觉察到即使旅程这么波折,她始终没有闹过。
晚上睡觉时迷迷糊糊地,不知自己在哪,也不知几点钟,旅行打破了被周边环境和社会规整过的时间感知。
等到醒来的时候,才让自己从半空中落回地面,脚踏实地地站在自己原来的生活中。平时的日子如流水,而我是水中的鱼,旅行就像跃出水面去看世界,世界很美好,而鱼最终还是想回到流水般的日常来。
上一篇:王二颅内游记残篇 (2023-09-02)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