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东奔南走 | 游记 · 汪曾祺、大运河、邮驿和抗战:高邮行记

杨家荡泛舟上岸,已是红日西斜,考虑了一下需要横穿兴化城到达的姜戴村还是不要再去了,至于晚饭呢,放弃兴化直奔高邮吧,反正都是淮扬菜(事实证明这可能是本次出行最大的失误)。向东路经产业园,才知道兴化是亚洲最大的香葱产地和脱水蔬菜加工基地。高邮似乎不怎么热衷于修路,333省道在兴化境内还是双向四车道有中间隔离带,一进高邮便收窄为普普通通的双向二车道,所幸傍晚车已不多。

晚上七点多在酒店安顿好准备找个饭店,随即被一个个店家“我们不做了”的反馈击倒,虽然已经念叨了无数次“扬州没有夜生活”,但现实降临时未免也过于残酷,早有预感的某人更是绝望地呼唤着沙沟鱼圆兴化熏烧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淮扬菜当晚是不可能了,其他具有当地特色的东西还是可以探一探,比如咸货火锅。反正人多,咸排骨咸鸡邵伯香肠锅底干脆all in,奶白色的汤底在热量的冲击之下不断翻滚,释放出腌腊制品经微生物作用后的甘鲜,越久越醇,放入豆制品和菌菇类是最搭的,不同种类的氨基酸盐等风味物质像炸弹般全方位攻击口腔使之沦陷,相比之下,蔬菜和生肉就稍显逊色,肉食动物可能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咸货火锅

©王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先众人一步屈服于睡眠的欲望的群主

©黄子杰 这玩意儿就随便转了

当然,还有人率先屈服于睡眠的欲望。

休整一夜,也不想什么早茶了,简简单单一碗拌面或是饺面开启新的一天,派两位驾驶员送仅参与兴化行程的二位上路,再迎接仅参与高邮行程的二位。

净土寺塔

©黄子杰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原高邮东门处的净土寺塔是一座砖砌仿楼阁式七级八面佛塔,最精美的塔刹部分由覆钵、宝珠、露盘、相轮、凤盖、宝瓶组成,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年间曾有大修,对日寇最后一战时,这里是伪军据点,塔身遭受三枚炮弹攻击但奇迹般地均未爆炸,整座塔也得以结构基本完整地存留至今。净土寺塔西北边不远就是高邮城墙-奎楼,两方人马在大爷大妈的评弹声中汇合。

高邮城墙与奎楼的文保碑

©邹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高邮避不开的景点总归还是盂城驿,车子停在大运河边的停车场,对岸就是镇国寺塔。

南门大街

©黄子杰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南门大街上的蒲包肉五块钱一个,延续了扬州一带盐水的风格,平淡中别有滋味,而当日最受几人欢迎的商品大约是扬大酸奶,轮着遍味儿的尝。盂城驿是始建于明代的馆驿,辛亥革命后撤销,相关建筑被作为民居从而保留,直至八十年代文物普查时才重见天日。围绕着盂城驿,高邮建设了邮驿博物馆、中华集邮文献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等一系列展览场馆,集中展示了中国邮政相关的发展历史等知识。

蒲包肉

©王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街巷间的盂城驿

©王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盂城驿配备的车船马匹统计

©邹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明清时期,沿着大运河展开的南北邮驿系统

©邹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盂城驿的鼓楼

©邹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临近正午,必须得找个淮扬菜馆以解心头之恨,一时还没有接受不能自己定菜单而是按餐标走的习俗,兜兜转转来到了背靠净土寺塔的四贤居,也终是妥协于餐标式的点餐,任由老板安排,仅仅稍作修订。“奇怪”的点餐方式,以及对“全是碳水”的怨念,无怪乎某共和国长子人士心生不悦,但等到清炒虾仁、清蒸白鱼、汪豆腐、东坡肉、长鱼、大煮干丝、狮子头等一道道上来的时候,“我爱死高邮辣”(你们东北人都这么喜欢爆典吗)

东坡肉

©王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桂花米糕

©王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清蒸白鱼

©王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狮子头

©王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大煮干丝

©王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汪豆腐

©王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长鱼

©王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十个菜、一盆阳春面、一屉桂花米糕,六百块钱的餐标就是这样,该吃的都能吃到,此时大爷脸上的神秘微笑才被领悟,“看我把你们一个一个一个都塞爆”。 

下午行程由于时间紧迫,自然而然分成了两(也许不止)拨人,一部分人选择电单车,从二王故居、高邮州署一路向北,另一路开车直奔汪曾祺纪念馆停车等待。汪老无疑是高邮的又一张名片,笔下稍稍挥洒,高邮的咸鸭蛋就不知道成了多少人魂牵梦萦的美物,不过个人来讲,汪曾祺纪念馆建筑本身可能比藏品更有看头,手稿上的文字,无需特别展出便能入眼入心。

天光漏一线

©黄子杰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拾级而上,走过汪曾祺先生的文学与人生

©黄子杰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窥见高邮老城

©黄子杰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纪念馆上的眺望

©邹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俯瞰风景

©黄子杰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高邮的卤菜店下午一般三四点才开门,于是某事故司机又开始了独行,轨迹与其他人交错回环。

高邮州署大门

©黄子杰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高邮州署

©黄子杰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高邮州署的背后,是侵华日军投降处旧址,1945年12月19日,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发动了高邮战役,以打击盘踞高邮城负隅顽抗的日伪军,被学界称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此地也建立了相应的纪念馆和高邮革命斗争史博物馆。

侵华日军投降处旧址

©黄子杰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高邮人民英雄纪念碑

©黄子杰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苏北一带众多地名都来自于烈士,现高邮境内的周山、张轩、川青、伯勤等均是,大地上,路牌由鲜血铸成。

高邮烈士纪念馆内的烈士名录

©邹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一侧汪曾祺书房内展示的抗战胜利报纸

©黄子杰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快到返程时间,匆匆穿过高邮州署及吏舍,在北门大街走马观花,大部分历史建筑仍然活跃于日常生活中。人民路上的同兴当铺,本身规模庞大,又保存完好,可以窥见旧社会典当行的运行机制。

高邮州署吏舍旧址,现在作为办公区域

©邹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北门大街上古朴的民居

©黄子杰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高邮城墙北门遗址

©邹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同兴当铺与文保碑

©邹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门廊之下的斜晖光影

©邹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启程上运河大堤,卤鹅的香气止不住地溢出来,折磨了七人一路。镇国寺是无暇细看了,只好在河堤上远观。考虑到润扬大桥周日下午必然的拥堵,返程的路径选择了高邮湖大桥-333省道-长江四桥返回江南,湖西至仪征段80~100km/h倒也不比高速来的慢,还能俯瞰夕阳下高邮的油菜花。湖是好的,但不要湖区。

因时间紧迫只能远眺的镇国寺塔

©邹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高邮湖之滨,可与兴化媲美的里运河—高邮灌区

©邹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晚七点准时还车,不出意外又是找了个烧烤,当装卤鹅的盒子终于被打开时,香死了,“什么是真正的盐水啊”,蒲包肉也香死了,烧饼也香死了,但捂了一路已经不是刚出炉时脆的掉渣的样子,不得不痛心疾首地检讨没有及时食用的我们真傻,真的。以后每年都可以去一次兴化,高邮也是。

香了一路的卤鹅

©邹璞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图片 | 王淞 邹璞 黄子杰

文字 | 邹璞

排版 | 黄子杰

审校 | 邹璞 赵思举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