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东京游记

曾多次游览日本,除了为朋友提供一些旅行攻略,从未有过动笔记录旅程的念头。然而,再次踏足东京,时隔三年,却激发出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渴望与大家分享这次的旅行心得。

写在前面:本文不代表任何市场观点

#游客


第一个感受就是游客众多且多元。

我们于8月11日抵达东京,正巧赶上了日本的“山之日”(Yama no HI)公共假期。这个自2016年开始设立的法定假日,专门用于纪念日本境内的山川之美。或许这也是为了激发节日购物热情的特别理由。

在东京的街头,人潮涌动。尽管依然不时听到熟悉的普通话,但与以往有所不同,仿佛我们被普通话所包围。欧美游客的比例显著增加。

引人注目的是,便利店里的店员大多是来自南亚或东南亚的人。而过去常常遇到的便利店店员,多数是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

总之,感觉在日本的中国人比例,不论读书、工作还是旅行,都少了一些。

晚间8点东京银座街头

作者摄

表参道上看烟火的人群

者摄

游客潮的一个直接影响是东京的酒店价格水涨船高。以东京站的香格里拉酒店为例,价格几乎相当于上海的养云安缦。与其他前来日本旅行的朋友交流后,我们都一致认为,与2019年之前相比,现在的东京酒店价格上涨了许多。

日本旅游业的复苏为该国的出口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因为日本将外国游客的消费纳入出口统计,所以日本旅游业的复苏也对该国的出口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在第二季度,日本的名义GDP环比增长了2.9%,实际GDP增长了1.5%。其中,出口贡献了1.8%,远远超出了市场估计的0.9%。这表明了旅游业的恢复对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消费


在东京的七天行程中,除了前往镰仓一日游外,我们的时间几乎都被花在品尝美食、漫游城市中。人群涌动的消费场所遍布在餐厅、百货商场、超市和博物馆之间。到了用餐时间,寻找一家理想的餐厅,通常都要排上长长的队伍。

以餐饮业为代表的服务行业,正是目前日本广义消费中增长最迅速的领域。在通货膨胀和工资水平上升的双重推动下,日本服务业已经连续保持了10个月的景气扩张。

除了酒店价格之外,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完全没有感受到大幅上涨。

首先,大约3%左右的CPI在我看来,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增长背景,似乎是相当正常的。此外,作为游客,我很难进行真实客观的比较,因为每顿餐食和商品都有其独特性,难以进行直接比较。

其次,尽管日本在2018年后将消费税率从8%提高到10%,但超市里购买的食品和饮料等日常用品仍然保持8%的税率,没有变化。这些商品价格是游客最频繁接触到的,而且公共交通的票价也没有变动。

最后,尽管日元汇率最近有所升值,但我的比较基准是上次2020年初访问东京时的汇率。那时,1日元相当于0.064人民币,而现在1日元相当于0.05人民币,因此日元相对人民币有所贬值。将价格转换成人民币后,我感觉物价几乎没有上涨。

稍微看了一下日本消费的宏观数据,很惊讶地发现,耐用消费品销售增长最迅猛。

值得注意的是,耐用消费品价格上升的背后,还伴随着之前备受批评的日本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就房价而言,自2013年以来,日本主要大城市的土地价格一直在稳步上涨。

令人惊讶的是,在东京地区,居民住宅的价格竟然已经比10年前上涨了超过50%。

国内分析师常常热衷于讨论日本的教训,尤其是房地产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

然而,我们是否过于专注于过去,停留在30年前的观点上,是否将故纸堆蒙住了自己的双眼呢

#建设


相较之前,我特别留意到了东京市内涌现出大量的建筑工地。例如,东京站的八重洲出口就有四个巨大的塔吊。从东京站搭乘山手线,穿越市区,经过品川到达涩谷,沿途可以看到至少四五处大型工地。而当我从涩谷站东出口走出来,发现在繁忙的楼群中,新建商业物业正在崭露头角。在市中心密集的楼群中,那些用于兴建大型商业写字楼的高耸塔吊,居然让我感到新鲜,因为在上海的内环地区,已经鲜见刚刚开工兴建的超大型商业物业了。

东京站八重洲出口矗立的巨大塔吊

作者摄

访问期间,日本发布了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当季度GDP环比折年率达到了6%,远超出市场预期。这一出色的宏观数据与我这个短暂游客的微观感受,不谋而合。

#手机


旅行中,还有个和经济无关的感受,但非常强烈。

其一,是日本人排队不太玩手机。东京站地下的餐饮店铺前,我们带着娃排队,小朋友们自然而言举起手机。前后的日本人,大约只有一半在看手机。如果是朋友或者情侣相约排队的,多数情况都会安静的站着,偶尔轻声交谈几句,更多时候就是安静的站着。等待入席享受美食,就是延时满足,或许他们多数不愿意用手机视频来干扰这份延时满足。

其二,热闹的东京街头,很少看到“蓝骑士”、“黄骑士”。日本的外卖和电商,看起来没有上海发达。但是在city walk时候,能够发现散落在东京各处,都有一簇一簇的店铺群。一个偶然路过的交叉路口就拥挤着一群小吃、餐饮和小商铺。与此形成反差,国内不少边缘地区小型商业中心,因为电商的原因,逐渐萎缩,日渐凋零。

我们究竟需要在公共场合,面对面的人群交流,感受贩卖者与购买者之间的情绪流动?还是更多依赖便捷的电商和快递,私密性的享受非接触式的服务呢?

记得有个TED演讲,有意义的人生,第一点,就是具有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互动。经常去街边咖啡店,面对熟悉店员的微笑,我们获取的可能不仅仅是一杯咖啡。发达的电商和快递,对于社会群体的感情互动,究竟有没有伤害?

一个游客,一周时间,一点点个人感受,并以此对日本经济的几个小方面管中窥豹。这种依赖个人视角、短时间的主观体验,试图刻画抽象的宏观数据,无疑是盲人摸象,极其片面而主观,但很真实,因而具有生命力,因而希望被分享传阅。谢谢。

上一篇:东京游记 (2023-09-13)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