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炙热青春 一路向阳——学生假期游记&研学分享(一)

SUMMER TRIP SUMMER TRIP

风吹又日晒/自由又自在

There will be times

when the wind and waves break

and the sails will hang

straight to the sea

假期旅行

走走停停,或南或北。

灵魂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旅途不在乎终点,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科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提升学科素养,调剂身心并陶冶情操,2023年暑期,在学校教导处的统筹安排下,高二历史教研组组织全体历政地班级同学开展“ 我的假期游记或记录研学片段”活动。同学们可以记录并分享假期的所见所闻所感,可形成旅游经历、日常研学发现等文本性材料,取材可大可小,一城一人一事一物件一馆一电影等皆可。

本期共有两名同学进行了游记或研学日志分享,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Part.01

黑龙江省博物馆

SUMMER TRIP

黑龙江省博物馆 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文物展

——《玉见南山》

高二27班 张芸荧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一座孤立的马鞍形小山上,是目前在乌苏里江流域发现的最重要的多时期古代遗址。小南山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共开展过5次不同程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青铜时代聚落址,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期墓葬,新石器时代早期墓地等遗存,年代跨度15000余年。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包括玉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玉器200多件,经科学检测为9000年前的玉器,因此构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面貌,尤其玦饰、玉管、璧飾等文物,对其后的东亚玉器文化研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玉环、玉玦、玉玦残件

展馆布局也效仿玉环的形状,形成圆环状布局,极大地展现玉元素。展馆配色为碧色、白色,象征玉器的素雅与无瑕。玉器的圆环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对和谐美满的追求,意味着完美无缺、自然和谐。

场馆还利用投影技术,将玉器花纹制成动画投射于圆环状幕布上,使参观者动态、直观地体会玉器的精美纹理,给人以绝佳的视觉盛宴。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是目前在我国发现的最早一批玉器,对研究玉器的起源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材料;发现的陶器是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现最早的陶器,为东亚和东北亚地区早期陶器的研究增添了重要的材料;形制规整的墓地,及陶器和房屋的使用,反映了当时人类流动性减弱,定居性增强的特点;种类繁多的石器,说明了乌苏里江地区古人类积极利用环境资源进行捕鱼、狩猎和采集活动,开始了新石器时代的渔猎模式。

小南山遗址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人类的社会组织、文化发展和生活状况具有重要价值。其文化的内涵及性质对我们认识乌苏里江流域和三江平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Part.02

秦始皇陵兵马俑

SUMMER TRIP

世界奇迹之秦始皇陵兵马俑

——从秦兵马俑感悟秦王朝的恢宏

高二27班 陈 韵

今年暑假,我来到中国历史上曾盛极一时的古都长安(今西安),参观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百闻不如一见,置身现场、近距离感受“气势恢宏,千人千面”的秦兵马俑,带给我们的绝不只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精神与思想的升华。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秦始皇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了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由此揭开了秦兵马俑的神秘面纱。秦兵马俑的重见天日,见证了那段动荡的历史与秦王朝的鼎盛。作为秦始皇陵陪葬的兵马俑,共有三个坑。其中,一号坑的规模最大,二号坑的布阵最为复杂,三号坑作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也是唯一一个未被大火烧过的。兵马俑中包括了步兵、骑兵、车兵等许多个兵种,演绎了秦兵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场景。兵马俑虽有千千万,可不同的秦俑却有着不同的站姿、动作、穿着和面部表情,就连他们的发饰、外貌也不尽相同。其实,兵马俑在最初下葬时是着有色彩的,而且颜色不一。虽说秦人尚武、喜爱黑色,但兵马俑的多彩颜色,恰恰说明了秦俑中并非只有秦人,也有楚人、魏人等他国士兵。正因为地域间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发髻、服饰各不相同,也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形态各异的秦兵马俑。

虽然历史可以褪去秦兵马俑的色彩,但却无法磨灭其精美雕塑艺术的美轮美奂。秦俑历经千年岁月打磨,却仍然能够在今天脱颖而出、熠熠生辉,足见当时人们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看着眼前一行行、一列列的秦俑,我深深感受到了两千多年前战场上纠纠老秦“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英勇气概!但是,在感叹古人智慧与血气的同时,更多的是唏嘘随着秦俑一起埋葬的那个短命却又盛极一时的秦王朝。

两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上,周王衰微,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一场巨大的变革已悄然酝酿。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自穆公起便变法图强,以东出凝一为举国之志。终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祖辈遗志,以秦虎狼之师“扫六合、并天下”,华夏再次凝一。而这次的凝一,也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封建社会的到来,嬴政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然而,秦王朝的走向,并未如秦始皇设想的那般千秋万代,这个庞大的帝国仅仅传至二世,历代秦王励精图治的心血,就在西楚霸王的一把火中,消逝在了漫漫历史长河。

如此规模的兵马俑,绝不是一载、两载能够竣工,也不可能仅由几位工匠完成。秦俑的雕塑、烧制、摆放……,必然如长城、阿房宫等的建造一般,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修筑时间长达39年,投入的人力更是不下数十万人。修建陵墓便如此耗费,可见当时民众的徭役之重和统治者对民众的压迫之大。魏征言:“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如此失民心的帝国,便只有覆之这一条出路了。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秦始皇并未采用殷商时期盛行的人殉,这也足以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发展。

历史的齿轮不断转动,其间多少豪强陨落,又有多少巨星升起。秦王朝犹如一颗稍纵即逝的璀璨星子跌入了历史长河,虽是昙花一现,却也激起了巨大浪花。于兵马俑、于秦国和秦王朝,有太多未知待我们去探寻、去解密!我们要循着前辈的脚步,探访过去的岁月,聆听古老的诉说。

END

文字:张芸荧、陈 韵

编辑:王宏泽

校对:时铭秋

一审:关文娟

二审:吴春生、朱全军

三审:高恩福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