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游记26】·温榆河南段20230920
- wang
- 2023-09-27
- 生活笔记
- 35浏览
- 0评论
有一段时间没有沿河而行了,有一段时间没有行走大运河了,也许以后我可以考虑骑行大运河,而现在简单练习一下骑行温榆河吧。温榆河上游段,沙河水库至昌平未来城一段,曾经走过。而从未来城至通州北运河起点处的下游段则是今日的目标,自行车骑行。温榆河,古称温榆水、湿余水、温余水,为海河流域北运河上源,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麓。温榆河上游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3条支流汇合而成,三水汇流而进沙河水库后,再出来则以温榆河冠名。其后再有多条河流入列,至通州通惠河口上游北运河北关分洪枢纽,始为北运河,全长47.5公里。温榆河,是北京历史上开发较早的重要河流。作为北运河的航运水源及京城北部的漕运通道,历史上曾发挥重要作用。温榆河历史上不仅是历代王朝的漕运要道,而且由于其水质洁净、清澈,还是皇家宫廷、园林、湖泊的御用之水。上世纪七十年代,北京的运河断航后,温榆河主要以分洪、灌溉为主,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部分原本位处远郊、城外的温榆河段也逐渐成了城区的组成部分,河道及其环境的整治与提升让这里渐成城市重要水景之地。公交至通州,原本计划在东关大桥附近寻一辆单车后沿河骑行,但后来发现通州一地共享单车较少,好不容易发现一辆,赶紧提前两站下车,开锁前行。东关大桥往上一段河道为北运河,其端口处称北关或北关水利枢纽,也称五水汇聚之地。温榆河、小中河、通惠河在这里汇聚,然后分岔而成北运河及运潮减河,五水汇聚处形成一个巨大的水面,其中部则为一个中心岛。北运河畔,风光迤逦,环境优雅,只是北端右岸部分正在开建运河商务区,大片的工地已经热火朝天地干了好几年,现在仍处在在建状态。通州一地,沿运河建有通州运河公园、运河生态公园、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等景区,今又有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也称大运河景区的,不知是不是将已有的公园、景点皆纳入了其中。通州是北京的东大门,北运河的起点,在历史上曾是仓储漕运的重地,江南塞北物资交流的枢纽,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据说在大运河深林公园中有记,曰“运河龙首,古邑通州,欣逢盛世,始建国际新城。勾勒蓝图,亲水为重;百业万事,绿色先行。尊斯民运河情怀,奉市府发展规划,公元二〇〇九年四月破土,次年九月开园,北京首座滨河森林公园落成。南携武窖,北挽六环。临水而建,一河两库。透逃廿四里,占地万余亩。南有六园十八景,北有四大功能区。移步即换景,处处皆佳境。古塔凌云遥在望,平湖缓流近无声。荷塘风清幽香沁,芦荡深处听蛙鸣。鸥鹭集河渚,蜂蝶戏花益。湿地意境别样好,赏心悦目倍怡情。壮哉林海,气象万千。松柏劲,槐荫浓。桑榆元华自悠然,亭亭白杨向青天。杏白桃红春意闹,垂柳丝飘绿如烟。码头栈桥镶嵌两岸,亭榭楼阁岛中隐现。槽粮大仓、农家小院、茅庵草庐掩映林间。舳舻帆樯相呼应,令人追想谱运盛景。茶棚小憩。泥壶品茗。情景交会,百感顿生。此园因地制宜,钩沉历史,虽为人作,宛若天成。当惜夫人合一之大道,聊发怀古思贤之幽情。水养木,木涵水,水本湛清华;今忆昔,昔通今,今昔贵传承。此乃建园之创意,亦合生态文明之理念。此园设计出于檀馨教授之匠心,审得各方大家之关怀,举资数亿,戮力玉成。大兴惠民工程,政府责无旁贷;呵护公园长盛,公民义不容辞。谨勒石为记。”北运河北端,有一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于二〇一五年六月十三日立的“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标牌。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汇处竖有两块文保碑,一块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北运河交叉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零一三年三月五日公布 北京市文物局二零一三年七月立”,另一块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石坝码头遗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年3月5日公布 北京市文物局2018年7月立”。另一碑上对石坝码头的简介为“石坝码头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建,因码头采用条石砌筑呈台阶状石坝而故名,是明代朝廷颁诏钦定专用且级别最高的漕运码头,又是接收转运北京官仓的专用码头,任何私人商船客舫一律不准使用和停泊。石坝码头从建成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北运河停漕的近四百年中,为北京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1987年,修建通济桥新桥时发现大量石坝所用的城砖和条石,成为了古代石坝码头的最好见证。”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端除了已被建成的三庙一塔片区外,北关分洪枢纽片区也正在试营业,可免费预约入园,园区中有大光楼,其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明清两朝朝廷户部官员在此验收漕粮之所,也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节点,庚子之乱中被焚毁,2008年在建设新北关分洪枢纽工程时重建。通惠河以前曾有条通惠河故道,在通州古城的西侧向东南方向逶迤而行,在张家湾古城东侧入凉水河后再入大运河,今可能名为玉带河,但北侧很长一段都可能在通州城区盖板之下了。北运河起点处的五河交汇形成了著名的景观之地,有“古有二水汇流,仅有五河交汇”之称。据介绍,历史上北运河以潮白河为重要水源补给河道。明代,潮白河与温榆河在通州城北关附近汇聚,形成著名的通州八景之一“二水汇流”。道光年间,潮白河受地质构造影响不断向东摆动,至公元1933年大水,潮白河弃北运河而东行,河水不再注入北运河。经过历史变迁,“二水汇流”的区域逐渐形成了由温榆河、小中河、通惠河、运潮减河、北运河汇集而成的“五河交汇”的广阔水域。此处的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









温榆河自昌平沙河镇起,先后流经昌平,朝阳、顺义边界,在徐辛庄镇管头村入通州境,沿朝阳区与通州区边界,流至北关闸入北运河,在通州境内长14.5公里,堤防长18公里。沿温榆河和北运河,通州区建起了完整的绿道体系,总长46公里,花草树木、标牌标识、环境及附属设施等都建设的极其完善,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是首都民众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也是运河绿道骑游节、徒步大会等品牌性群众活动的指定路线。坝河源于东城区东北护城河,自西向东在朝阳区东郊边界入温榆河,属北运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北小河、亮马河和北土城沟等,主河道全长21.63公里。坝河是元代开凿的运粮河,后被通惠河取代,成为排水沟。以前,曾在西坝河住过十多年,离河不远,但几无闲情逸致凭栏眺河。









很奇怪的是见到一块界碑,三棱状,但只有一面刻有“朝阳 SA 国务院 2016年”。离开了城区的河道则更加野性和质朴,水静如湖,色兰如黛。2014年,孙河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里最出名的是民间花会,有发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前苇沟村五虎棍、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康营村子弟大秧歌调香高跷老会、受到康熙皇帝册封的上辛堡村高跷老会、承启于清代道光年间的雷桥“聚友同心天平圣会”等,每逢传统佳节,这里都会迎来锣鼓喧天、盛装巡游的场景。而在温榆河畔,利用空闲地、废旧厂区,现在又建起了孙河文创中心、孙河52号院等文化创意园,不过目前看似乎还未成型。而另一处与优山美地隔河相望的文创项目区似乎已经黄了。









清河,在过沙子营闸后注入了温榆河。其水源为沿北旱河汇入的西山泉水或下游山洪以及沿北长河于安河桥汇入的玉泉山水,流经圆明园、清河镇,在立水桥以东入温榆河,全长23.8公里。这里是朝阳、顺义和昌平三地的交界区域,也是大片的北京温榆河公园的核心区域。北京温榆河公园地处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清河、温榆河两河交汇处,城市副中心上游,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是北京中心城和“通州堰”防洪体系重要节点,也是六环路内最大的蓝绿生态空间。公园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依托温榆河、清河、老河湾等天然河道及多条沟渠,以水为脉,构建“一区三河六闸堰、二水五环十湿田”防洪和水生态格局。温榆河公园建设秉承“生态、生活、生机”的内涵理念,充分做足水文章,保障水安全,修复水生态,提升水景观,努力打造成新时代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按照“一年启动、两年示范、五年成型、十年保育、多年成景”的总体目标要求,温榆河公园建设分区分期实施,其中水务项目包括清河下段、温榆河和清河老河湾生态治理工程。从沙子营闸跨清河,北行再至温榆河右岸,继续前行,一段自然沟渠河道连接了温榆河与清河,这也被称为清河老河湾,总长4.3公里。过机场北线高速和京承高速,来至未来科学城地界,接续上次徒步的终点,温榆河段徒步、骑行完毕,今日骑行42.67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