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夜读游记 | 徐海霞: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吴重憙


旅行日记: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吴重

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多少,不在于他去过多少美丽的地方,而在于他,在一个美丽的地方发现了多少美丽的故事。1076,悦读悦听,旅行日记,让我们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的节目我们继续和徐海霞老师一起走古城。
旅行日记,每周四,我们一起发现美好。
旅行日记第二季
 无棣古城










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吴重

作者:徐海霞   编审:张海鹰
一场雨,惊飞一群大雁,一阵风吹来,万片“红枫”,扬起漫天“红雨”,似乎把碧蓝的天空也染红了。总之,秋天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却让人感受到它那独特的魅力,就如古人吴重一样让人怀想。
吴重(1838—1918年),字仲饴,号石莲,山东“海丰吴氏”第十八世孙。举人出身的吴重自幼深受家族熏陶,有一腔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他在上海会办电政大臣期间办了三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一是收回中国电报总局,二是赎回京汉铁路的管理权,三是参与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主要创始人之一,声誉远播海内外,并流芳千古。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数十万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在旅顺的外国侨民都由本国政府或红十字会出面,接运撤离战区,清政府也派船接运中国同胞,遭到俄国的拒绝。为救护中国难民,上海海关道沈敦和等人出于义愤,发起成立“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为得到国际上的支持,1904年3月10日,吕海寰、盛宣怀、吴重等人在上海邀请中立的英、美、法、德代表,共同协商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承认。该会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募集捐款,19日由吕海寰、盛宣怀、吴重等人联署的《劝募筹款救护东北难民通电》向全国各省发出,清政府得知后,立即予以承认,并拨白银10万两作经费,各地绅商及各国慈善人士筹募白银共计二十万两。1907年更名为大清红十字会。
  1909年,吕海寰领衔、吴重憙联衔,向清廷会奏《酌拟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请旨立案折》,朝廷准奏。上述奏折还附有《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该章程共6款,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机构设置、关防使用、标识勋章、医院学校、救护以及文字规范都作了原则规定,基本构架了中国人自办红十字会的体系模式。红十字会总会按照吕海寰和吴重憙的建议和设想,于1910年在上海徐家汇路7号购地11亩,开始建造医院和医学堂,以培养医学人才, 4月,红十字会总会医院与附设医学堂建成,并配备了医疗队伍和师资队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政府灭亡,大清红十字会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1912年1月,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正式承认。


遇见秋天





吴重诗歌、文章俱佳,格调高雅,笔锋细腻,富有人文情怀。他的词《相见欢》把他柔情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垂杨阴里桥红,乍相逢。多谢沟边流水,柳边月。曾记得春波绿,照惊鸿。一霎伯劳飞燕,各西东。”再比如他的诗《七夕》:“笙歌瓜果荐新秋,儿女家家望玉钩。嘱咐深闺休乞巧,让他良夜话离愁。”
“中华民国”成立后,吴重归隐天津,闭门谢客,绝口不言时事,多次婉拒袁世凯请他到政府任职的邀请。民国《无棣县志》概括他的一生:“历官中外四十余年,不赫赫为名,竭诚秉公,政简而事治,故以谨慎受知遇,典任封疆,官守其法,民安其治。”1918年,吴重病逝于天津,享年81岁,生前留下《石莲庵山左人词十七种》等六部著作。
晚清民国时期,是满纸烟云的年代,各种思潮相互撞击,或保守,或激进,或革新改良,交错并行。而吴重,那一袭长衫背后,则是无法掩盖的一个大时代铮铮铁骨的精神苍穹!

1076悦读悦听,旅行日记,让我们一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感谢锵锵少年派主持表演学院对节目的奖品支持。通过节目进行互动,我们会抽取一位幸运听众送出一份小礼品,世界听你说,锵锵少年派。

每日一本书,送给爱读书的你

夜晚来临,愿正在听节目的你此刻的内心,平稳安宁。

月亮躲进云里取暖,星星打了个哈欠,床头的小熊也偷偷缩进了被子,洗漱过后的大家是否也准备休息了。满床都是温馨的味道。大家晚安。

以上视频、图片版权均归原作者,不作为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