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游记
- wang
- 2023-10-11
- 生活笔记
- 40浏览
- 0评论
北海游记
北京并不沿海,甚至于其干爽的空气里,也绝难觉察海的一点点气息。
然而,北京却绝不缺少海的存在,北海、中南海、什刹海……耳熟能详的地名里,海的身影从未缺席。也许对北方的人民来说,在绵延起伏的群山之间,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眼前猛然出现这一大片蔚蓝的水体,其欢欣与畅然绝不下于亲眼望见真正的大海。
于是,北京也有了自己的海。
秋日的一早,拉开帘儿,只见院里的桂树缀这些新开的花,幽幽然飘进胸腔,带来曾经无数个熟悉的秋天气息,唤醒记忆里独特的味道。我以为桂花是最香的花,即使是隔着院墙,也能够清楚地闻到,可见其味之浓烈。然而,桂花的清幽与沁甜绝不腻人,浓烈中却有淡雅,她只是自顾自地,四散各户人家。
秋天的花儿,在萧索里,确是更有其颜色与味道。
记忆里一句熟读的课文不自觉冒出来:“北海的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于是我想起北海,想起史铁生笔下的北海。我想看看,北海公园秋天烂漫的花儿究竟是什么模样。不多想,拎了包出门去,转过街角,踱过北大医院的大门,便见到北海北地铁站。文学与音乐的魅力,大抵便在于可以让人对从未相识的事物与景致产生预先的好恶。南山南,北海北,说的便是这里的北海吗?我不知道,也不愿突兀了未曾谋面的北海的印象,便没有去查考。
漫步过了地铁站,北海公园的门就在身前。
虽是国庆,然而人并没有料想中的多,稀稀拉拉的,可以略微看出些队伍的形状。三三两两的游人,稍一查看票据,无需漫长的等待或繁复的检查,便可以悠悠然迈入园去。
近了北海,除过远处岛中耸立的白塔,临水的风景,却给我一种西湖的错感。
垂柳依依,微风荡水。不禁想起在中学作文里,我曾化用赵雷“深秋嫩绿的垂柳”,却被老师指摘,作了“搭配不当”的错例。可是此刻,我所见的秋日的垂柳,却实实在在如少女般灵嫩,绿若冒出的茶叶新芽,与春夏之接的西湖垂柳,也没有太大分别。若不去看行道旁的建筑与风景,只是望着碧波拂柳,留下风的影踪,望着湖面荡着的船儿,划出游人的行迹,便真如那日在西湖的景致一般了。
北海究竟是北海,不是西湖。
湖边上的建筑,展现着皇城百年历史的痕迹。飞檐斗拱,琉璃朱墙,甚至于檐角的走兽,无不诉说着这里过往的辉煌。随便地放眼看看吧,这里是乾隆皇帝潇洒的御笔,那里是帝后近臣垂钓的小亭,您脚下的每一块石板,也许都留下过皇亲国戚的步痕,您眼中的每一处小景,也许都与百年前天子眼中的无二。但是此刻,没有帝王将相,我只看到蹒跚相依的老人、跌跌撞撞的孩童、携手并肩的青年,皆悠然地走在这为皇家修筑的园林中。京城百年的辉煌,是劳动者创造的,它不属于王侯将相,而属于创造者自己。
沿湖岸右行,可观九龙壁,不过桥,折返左行,至于琼华岛。
岛上有白塔山,山上有白塔,山因塔名,塔立山巅。登步而上,未觉疲累,其间园林景致,山石亭阁,倍增情趣,故累而不自知也。
登顶而立于白塔之侧,北海之景,尽收眼底。遥遥地望去,透过层层绿树的冠叶,可以隐约望见天安门。不知昔人登立此处,傲视皇城,又是何等兴怀?此刻我还没有去景山,所以俯瞰紫禁的心情,确使我精神一振,只觉天地更阔。午后登景山时,晴风吹面,却又是另一种震撼了,在此不言。
下山的路似比登时要陡些,看见迎面而来气喘吁吁的游客,侧倚着山石休息,便不禁感到青春的好了。于是三步化两步,大步地踏阶而下。经乾隆亲题的两块方碑,驻足观读,上书四面景观,只是此时已无登高而望之便利,故只得神想之,憾矣。后来方觉我所走过的登顶之路,似与他人相异,故先读碑文而至白塔者,可验文中之古景是否与今日相同;而我这路先登白塔而后读碑文者,便只可将心中之景与文中之景相比对了。然而文中未见的景致,固留遗憾,于我倒也是一种想象的美了,其实真正见到,却也未必喜欢。
归途却才看到北海四散的花,在各个角落中无声的开着,在秋风中摇曳。其中更多的是叫不上名儿的,粉紫的小朵,缀在草丛里,此刻忽然懂得朱自清笔下“像眼睛,像星星”的意味了。出门时才看到满目的菊花,在秋风中开的烂漫,透过花丛是碧柳湖畔,白塔与山在远天的背景里缩为一点,光影相映,湖光山色,盖如此也。
不自知地出了园去,我却依旧怅然,寻觅于北海各异的景致的回忆中。
没有海的北京人民,为自己创造了一片北方的海。
其实仔细想来,湖海本无区别,只是海的浩渺可以寄托人们对远方的期盼,足以释放人们心中无尽的情感。海不过只是人的定义,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为自己创造过一片希望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