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 晋南游记
- wang
- 2023-10-27
- 生活笔记
- 37浏览
- 0评论
表里山河
晋南游记
(一)
在榆林卫校,有很多非榆林籍贯或非陕西籍贯的职工。老校长温玉军是山东的,老校长周鑫龄是江苏的,生理学老师吴大同是北京的,五官科学老师欧阳祥祺是江西的,打字室的老王是河南的,还有山西的,甘肃的,内蒙的。当地老百姓习惯说张三李四是外地的。
上一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学校从长治医学院引进几个大学生,王海叶老师便是其中之一,为了挽留住这个护理专业本科生,谋划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把二斋小院的一孔窑洞分配给他住。他是引进的长治医学院的第一个毕业生,后来三到五年,陆陆续续引进了六七个。
海叶聪明好学,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喜欢他的学生,更热爱他的护理学专业。后来的专业建设,技能大赛,护理职业资格证考试等都有他匆匆忙忙的身影。热情豪爽的海叶告诉我,他是山西应县人,二十年前我开始在山西的晋北地区转悠,就是得益于他无意之中说出的几个字:我们山西是表里山河……
表里山河,多么令人神往的词,表里山河,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二十年来,我贪婪的在黄河对岸的这片大山,大河,宽广的黄土地上畅游。当我们陕西人把地下文明深埋地下,遮掩文明,深藏文明,我们的邻家山西却大大方方的把亮晃晃的文明摆在你的眼前,触摸文明,拥抱文明……
2009年,我去大同,沿途看见应县,当时我不知道应县木塔,更不知道是辽代的建筑。知道是朋友王海叶的故乡,掉头下了高速,给海叶打电话:我到你们应县了。
电话那头,海叶告诉我,去看应县木塔啊!
海叶年龄比我小多了,我开玩笑常喊他:小山西。
小山西告诉我:你应该去晋南看看,那里民风淳朴,人文荟萃,用我们山西人的话说,那里很有人的味道。
(二)
在陕西渭南市博物馆,看到一块汉代瓦当,上面镌刻着四个字:“与华相宜”,它是陕西汉华山宫殿遗址发现,属吉祥用语,意为与华山一样,有始无终,永远长存。 据说华夏、中华、华人均为华山之"华"而得名。
中华的“中”从何说起呢?就是指山西境内的中条山,你不到中条山,也许你还半信半疑,在中条山脚下抬眼遥望,也许你就会联想到陕西境内的华山,两条山脉,庄重肃穆,云雾缭绕,夹着一条黄河,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中条山,华山,两条山脉的脚下,好儿好女,自古多俊秀。
传说中的女娲,蚩尤,后稷,大禹及晋文公,荀子,廉颇,司马迁,薛仁贵,王勃,王之涣,王维,卢纶,柳宗元,司马光,关汉卿等都来自中条山脚下的运城。
我去晋南,旅居小馆,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唐代的时候,华山脚下的终南山,离都城长安不远,文人墨客,满腹经纶,有政治抱负的大都选择在终南山一带住下来,与其说是隐居不如说是雅居,其实就是等待朝廷的重用,一朝被唤,一改消极落魄的士子做派,无论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无论是是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大概就是终南捷径吧。
可是,中条山脚下的运城,永济等地方,离长安隔着黄河,隔着华山,离唐时候的政治文化中心很遥远的,但却成长了类似于王勃王维柳宗元这样的大文豪。
去了中条山,去了永济市,去了津蒲渡,才知道在唐代也是有特区的,这个特区就是黄河东岸的一个大型的客栈,为了打通晋陕黄河天险,这里修建了大型的跨黄河的铁桥,叫开元黄河大铁桥,即津蒲桥。大铁桥东西两头各有两头大铁牛就是现在说的开元年黄河大铁牛,是蒲津桥的桥头地锚,铸造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每尊铁牛重约55-75吨,造型精美,威武雄特,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
大概是这样的,西面和南面的士子们聚集在陕西境内的终南山脚下,走终南捷径。北面和东面
士子们聚集在津蒲渡,度过黄河长安可见,是另外一条终南捷径。
去了中条山,去了永济市,去了津蒲渡,才信以为真。
中华脊梁,秦晋两省,一衣带水。有这样的想法,去晋南看看,去晋南想想,优哉游哉!
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