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从《寻梦环游记》谈主体的形成

主体与主体欲望

《寻梦环游记》已经上映许久,但带来的影响却迟迟未落幕。因为触及到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目前为止豆瓣电影评分依然居高不下,9.1分。

从看这部电影开始,一直有写点什么的想法,也许是可写的点太多,以至于无从下手。

现在仅从拉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探讨从这部电影中呈现出的主体形成的相关部分。

谈到主体形成的时候,不得不提到主体欲望,主体欲望又与大他者相关。

拉康说过“人的欲望就是大他者的欲望”。

无意识作为一种话语,是一种欲望的表达。

“无意识就是大他者的话语”。


因而将涉及到以下几个主题:

1、欲望是什么

2、什么是无意识

3、代际传承

4、何为主体

//

  - -1、欲望是什么 - - 

◆ ◆ ◆ ◆

影片一开始,以剪纸的方式述说了这个家庭的历史:“音乐把这个家拆散了,鞋子又把这个家聚在一起了。”

这是为何音乐在这个家庭不受欢迎的原因。

奶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不要音乐”。比如不许有吹瓶子出来的声音;放音乐的汽车路过要关窗;三个演奏着乐器从门口走过的路人赶紧赶走等等。

米格说,知道自己不应该喜欢音乐,但却无法阻止对音乐的喜爱。

米格对音乐的热爱,与奶奶对音乐的禁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写到:“根本没有任何必要去禁止没人想干的事情,而强烈禁止的事情也必然是人人欲求之事”

下一章他直接写:“禁忌之下必有欲望”。

拉康说:禁止产生欲望。

从某个层面上来说,禁止是一种律法,而律法是欲望产生的原因,欲望则诞生于规范的过程。

电影里面呈现的“不要音乐”是COCO家族的律法,也就是家规。

这个家规是曾曾祖母伊梅尔达制定的,为了不让家族再出现为了音乐而离开家人的人,所以子孙后代都要远离音乐。

米格的父辈、祖辈都明白为何会有这样的家规。到了米格这一代,尽管他知道这个家规,但无法理解。

越是禁止越想超越。

曾曾祖父埃托克真的是为了音乐而离开家人吗?

当米格和埃托克相遇后,才有机会发现,这首“请记得我”的歌是曾曾祖父埃托克写的,只是为了写给心爱的女儿,并不是写给世界的歌。

就算死了,他也始终为见女儿而努力着,每一年亡灵节都在试图闯关。

对于埃托克来说,他的欲望是什么呢?

曾曾祖母伊梅尔达的欲望又是什么呢?

她的欲望真的是不要音乐吗?

这首曾曾祖父“请记得我”的歌与奶奶的“不要音乐”都在米格的无意识中,在音乐与家庭之间,矛盾激化着。

整部电影围绕着“欲望”的主题展开,而“欲望”的隐线实则围绕着曾祖母COCO展开。

电影的英文名字是《COCO》,这个名字来源于米格的曾祖母COCO,她是整个大家族中年纪最大的人,是家族故事回忆守护者

虽然COCO的戏份并不太多,但她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承载了影片中最浓重的情感元素。

  -- 2、什么是无意识 - - 

◆ ◆ ◆ ◆

亡灵节前夕,广场上正在介绍歌神德拉库斯发展历史,他是如何迈出音乐事业第一步,如何成为歌神。

广场上的歌手甚至愿意把吉他借给米格,当米格的第一个听众。

晚上将要举办亡灵节才艺大赛。

周边环境对音乐的热爱与COCO家庭对音乐的禁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社会无意识和家族无意识同时对米格产生了影响,米格将如何选择呢?

弗洛伊德最早对于“无意识”作了命名。

在他第一地形学理论中,区分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他认为意识是无意识派生部分,是无意识的分化和发展。

拉康发展了无意识理论。

无意识被视为人类心灵深层的结构和过程,它包含着人类的冲动、欲望和情感等心理活动。

COCO家族无意识中真的对音乐是排斥的吗?

这涉及家族的秘密,是曾曾祖母爱恨情仇的交织。

音乐作为一个替代物,它的用法被传承下来了。


当米格被德拉库斯推到水底的时候,他绝望了,无法想象他一向崇拜的曾曾祖父德拉库斯居然为了音乐而杀人,这是米格无法接受的。

但当米格知道埃托克才是曾曾祖父的时候,他释怀了,特别开心:从小我就知道,我跟家人都不一样,可是我从来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知道了,那都是因为你,家人有你可真棒。

这一刻米格从埃托克那儿辨认出了自己的理想形象理解了之前的自己。

曾曾祖奶奶伊梅尔达跟埃托克说,我花了几十年,才让我的子孙远离你犯的错。

为什么要花几十年呢?因为这是无法磨灭。

从无意识层面来说,在无意识中伊梅尔达是知道一些真相的,但现实中被恨填满了。

她并不知道爱恨是同一体,没有爱哪来的恨呢?

当伊梅尔达第一次看到德拉库斯时,脱口而出:你伤害了我一生最爱的人。

之后舞台上,不让家人接触音乐的她,一边躲避着德拉库斯帮手的追捕,一边还能深情款款的唱着“……我也无法停止爱你……”,悠扬的歌声引起了观众的阵阵欢呼。

如果说脱口而出的话是口误,那么后面在面临危险时刻伊梅尔达反应依然如此。

弗洛伊德说,口误、诙谐、梦、症状等等都是无意识的呈现形式

拉康说,无意识和意识同时在莫比乌斯带上,呈现出“连续性”,没有所谓真正区分,无意识随时可能凸冒出来。

伊梅尔达无意识的真相此刻就呈现出来。

我们以为我们知道、我们了解、我们清楚,其实很多时候意识层面是无知的。

//

  -- 3、代际传承 --  

◆ ◆ ◆ ◆

“只有亡灵节,过世的亲人门才能回趟家来看看我们,只有把他们的照片供在灵堂上,他们才能回来。……我们摆这些好吃的,都是为了他们能够高兴的回家聚一聚。”

墨西哥的亡灵节是家族团聚、庆祝生命、悼念死去亲友的节日,类似我们的清明节。

不同的是,我们对死亡持以严肃和沉重的态度,墨西哥人过亡灵节的方式是积极和欢乐的。

比起对故人深沉的缅怀,他们更像是对当下生命的狂欢。

通过亡灵节,亡者和活着的人有了一个看似虚幻的链接,实则这个链接在符号层面一直存在的。

因为有了符号的存在,才会出现比如“苏格拉底不会死”

精神分析会认为:作为父母有父母的欲望,正因为有了符号界,他们会传递一些东西。

这些东西包含他们的遗产,我们会继承他们的遗产。当然这些遗产不仅仅是经济的、文化的,也有精神上。

我们继承了他们的姓氏、他们的欲望、他们的期待、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历史、他们的债务……等等。

这些债务包含我们要上学、工作、结婚、生孩子等有生命力的债务,也包括需要去修补一些过去破裂的、澄清一些当成谜的历史等债务。这些债务一般会持续两到三代,甚至更久。

我们需要去偿还前辈的债务,因为我们的当下是被过去所填满的,每个人都需要从之前的代际传承中解脱出来。

如果我们不去偿清这个债务的话,就会用我们的疾病、痛苦或各种症状来偿还债务。

关于“代际传承与债务”,2020年写了一篇小短文,可做延伸了解

链接如下:

刘英桦,公众号:假设爱父母与子女之间代际传承的债务关系

米格的父亲说,生在里韦拉家都会做鞋。这是经济上的传承。

当发现照片上的吉他与歌神的吉他相似的时候,米格爸爸说:不管这个人是谁,他当年抛弃了这个家。

父亲对曾曾祖父的态度在这一刻也传承给了米格。这是整个家族对曾曾祖父的态度。

影片中呈现的是米格无意识中继承了曾曾祖父的债务,对音乐的痴迷,对家庭的牵绊。

米格厘清了家族与曾曾祖父之间和音乐的债务,这一刻家族自由了,之后再也不会以某一种夸张或者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

  -- 4、何为主体性?--  

◆ ◆ ◆ ◆

“音乐就是我们家的诅咒,我们绝不允许你碰音乐。”

“我才不在乎呢,那个破桌子有什么好的?”

当奶奶摔了米格自己做的吉他后,米格说“我不想要这样的家”冲出了家门。

当米格偷了祠堂的吉他,来到了亡灵世界。

在亡灵世界中,米格的手指头逐渐变成了骨头。如果没有家人的祝福就再也回不去了。

曾曾祖母第一时间给了米格祝福,但因为有附加条件,米格特别反感。

米格回到人间看到吉他就再次弹了起来,瞬间又被传送回亡灵世界。

其他的亲人这一刻也不敢再给他祝福了。

何为主体性,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主体性吗?显然是不足够的。

当米格冲出家门,从亡灵世界回来,再次谈吉他的时刻,仅仅是米格的自我。

米格对音乐的喜爱,这一刻化身为自己对歌神的崇拜,陷入一个虚假自我之中。这是一个误认,只是一个自我的想象性认同,并非主体我。

也正是因为这个误认,在自我与他人和世界之间就开始了一场无穷无尽的求证过程自我对他人的想象性认同实际上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

如果米格没有得到家人的祝福,就再回不到人间了,这显然不是米格及其家人想要的。

主体总是活在他者或他人的阴影之中,主体的历史不是主体自身的,而是他者的。

米格回到人间的路是需要家人祝福,且是有条件的。

拉康对于主体性如是说:

“我”是在他者场域中且是通过认同于他者而确立自身的主体性的。

这意味着“我”要成其为主体的那一刻就已经把一个相异性的东西内置到了自身——“我”获得了一个“意义”,可这个意义却不是我自己的

“我”的分裂在于,我在获得“意义”的同时,我的存在有一部分必定要被切割,成为有意识的“我”根本无法参透的“非意义”“我”与那个被切割的部分是分离的,“我”的有所得是以失落或牺牲作为代价的。

进而,这一写在“别处”、在“另一个场景”中构成的历史是个体所不知的,存于在个体的无意识中。

“人的欲望是大他者的欲望”见证的不是主体的在场,而是主体的消失,是主体的分裂和离心化。

当米格被德拉库斯推下水底的时候,他看到埃托克哭着说:

“你是对的,我不该不去找我的家人,他们告诉我不要学德拉库斯,可我就是不听。我还说我不在乎,没事儿的,我不在乎他们记不记得我,我还说我不在乎我的照片能不能摆上灵坛。我跟他们说,我都不在乎。”

这一刻米格才明白了一些东西当主体不在场时,米格的主体才逐渐显示出来

从成长的角度来说,人生会经历三次成长:

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第二次是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无能为力的时候;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米格为了避免埃克托真正消失,愿意牺牲自己的爱好,接受曾曾祖母“不再碰音乐”的要求,回去供奉埃克托的照片,是他第一次成长;

他与家人一起竭尽全力,还是丢失了埃克托的照片,无奈的返回人间是第二次成长;

他通过弹吉他唤醒曾祖母的意识,间接补全照片,是第三次成长。

如果再来对应拉康三种主体形式:

1、与“看的瞬间”相对应的语法意义上的主体;

2、与“理解的时刻”相对应的可与他人相互替代,且能在他人中认出自己的主体

3、与“结论的时刻”相对应的由自我论定的行为构成其独特性的个人主体,“我”的身份和位置的生成

在“看的瞬间”,米格看到了真相,曾曾祖父与曾曾祖母之间爱恨情仇的历史,是如何引发对“音乐”禁止;

“理解的时刻”,米格为了拿回曾曾祖父照片而与亡灵家人们一起努力,而亡灵家人在尽全力的让他返回人间;

“结论的时刻”,米格帮助曾奶奶忆起了爸爸,间接地补全了照片,得到所有家人的承认;

主体在自我论定中确证出来的“我”乃是以他人作为参照的——“我”只有在把他人也视作一个主体的这一“理解的时刻”才能获得主体的形式

即:拉康所说“每个人都是通过他人而抵达真实的”。

这不是因为他人掌控欲望对象的钥匙,而是因为主体的首要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承认。 

end

文:刘英桦

心理咨询师

精神分析家

一生一事

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索者

 相遇、倾听、陪伴、成长……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