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天府散文】●刘洪光(安徽)||悬空寺游记

图|网络



悬空寺游记

●刘洪光(安徽)


悬空寺,顾名思义,悬挂在半空中的庙宇。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它却颠覆了人们习惯的认知,硬生生把一座寺庙建在北岳恒山翠屏峰峭壁巉岩上,以惊险、奇特、壮观著称,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令众多国内外学者和游客慕名而至,叹为观止。
意大利考古学家尼诺先生游悬空寺之后,激动不已,发表了一句非常经典的感言,他说:悬空寺是中华民族伟大文明成就和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风格极其独特,如临深渊而泰然处之,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其险,可见一斑。更不可思议的是,此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居然是民间力量所为。相传,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365—448)在驾鹤西去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庙,“上延宵客,下绝嚣浮。”客者,仙人、神人之谓也。意思是说,人们来到这里,上可以和仙人们搭讪,下可以远离尘世喧嚣。看热闹不嫌事大。以我之见,其遗嘱极富想象力而又给弟子们出了一道逆天的难题。众徒弟不负道长临终嘱咐,挖空心思,多方筹划,历经千辛万苦,于公元491年建成这座具有古代深厚文化意蕴、堪称华夏文明珍宝、世界一绝的寺庙。
前不久,趁旅游淡季,气候温和,步尼诺先生后尘,偕同夫人一道莅临悬空寺,领略其不俗风采,感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如今的悬空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下午两点许,进入景区广场与悬空寺隔一条沟遥遥相望,我瞪大眼睛看个仔细。浩浩苍穹下,寺庙镶嵌在绝壁上,由十几根立柱支撑着,阁楼间、栈道上人影幢幢,太震撼了!比照片、画刊还要美妙、诱人,给人以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和享受,仿佛欣赏一场流行于三秦大地的皮影戏,波浪一般的峭壁好比屏幕,悬空寺便是舞动在屏幕上色彩斑斓的皮影,美轮美奂;亦仿佛贴在家乡墙壁上一张栩栩如生的年画,小巧玲珑,天人合一,色彩、层次鲜明,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相联,形式丰富多彩,既融合了中国园林建筑风格,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格外夺人眼球;更像一幅玲珑剔透的立体浮雕,亭台楼阁依山而建,凹凸有度,在万仞峭壁浮现,极具艺术感染力。
此时此刻,触景生情,内心有些难以自持,萌生登上悬空寺看个究竟的强烈冲动。
夏天旅游旺季期间,爱女曾来此游览,门票须提前一周预约,因此未能登上悬空寺,遗憾了一路。临行前,根据她的描述以及我们的年龄状况,约定此行不爬上去,仅仅倚立山脚下抬头望望,一饱眼福足矣。面对此情此景,经过一番短暂的思想斗争,决意不妨登一回。虽然有风险,但坚信有关决策机构在尚未排除诸多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之前,绝对不会冒然放行,拿游客的生命当儿戏。倘若仅晃一眼便离开,不亲身感受悬空寺的奇特,好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异于白来一趟。尼诺先生尚且慕名而来;我,中国公民,岂能望而却步?我俩是自由行,不受时间限制。坚信,凭借目前身体状况,慢慢悠悠溜达一回,无大碍,权当散步锻炼身体。
当我将心思吐露给夫人时,她满脸的愕然,当初说好不上去,怎么突然变卦了呢?
经我耐心说服,夫人噘嘴跟随我下到沟底,走过小桥,来到山根下。抬头仰望头顶上方,悬空寺仿佛在鼻子尖上。爬到上面入口处有1900多个台阶,我俩弓着腰,迈开脚步拾而上。走累了,原地休息片刻,边走边嘀咕:咱70岁的老年人,人家景区允许上去不?自我安慰道:即便不准,近距离瞟一眼也值!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喘着粗气,不慌不忙爬到入口处,诚惶诚恐,工作人员见是老年人,笑盈盈地要求出示身份证,心想这下东洋狼碰上好猎手——准完蛋。岂料对方瞬间手一扬,示意放我们进去,这时才松了一口气。
悬空寺,一院两楼建筑格局。所谓两楼,是指南北两座凌空而建的三层庙宇,二者像一对情侣凌空相依,中间用10米的长线桥相牵,下方有栈道相通。所谓一院,以我的理解可以称庭院,或称寺院,估摸着是僧人和工作人员的住处。形象地比喻,乃是登上悬空寺的一把“梯子”,与南北二楼相比,同样建在陡峭的山崖上,不同的是有地基,就用一块块石料垒成齐齐整整的石墙,一样壮观,足足有二三十米高。
踏进寺院,眼前一亮,南北楼近在咫尺,一亭一榭清晰可辨,上下两层,高低错落。从小门进去,走到南楼的连接处便是出发地,众游客叽叽喳喳等待爬楼,遂鼓足勇气,做好跟随人流爬楼的准备,心里如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有一种探险的感觉。“挑战自己,不枉此行。”首先要从内楼梯垂直爬上去,楼道低矮逼仄,拐弯抹角,空间小,台阶高,只能一个接着一个地上。夫人走前面,我紧随其后保护。爬上去,跨一步便上了南楼一层,过道外侧是悬崖,只够一个人侧着身子、扶住里侧墙体小心翼翼迈步,不免胆战心惊。侧目四周,对面同样为峭壁,脚下是深渊,游客人头攒动。据介绍,距离山底下50多米相当于25层楼高,一旦失足,后果叵测。有个别游客吓破了胆,跪着爬行,见此,内心也有些发怵。此时后悔想回头已经是妄想,登悬空寺为单行环线,只要从楼梯口爬上来,只能前进,不得后退,逆行肯定会挤下山崖,丝毫含糊不得,必须硬着头皮走到底,开弓没有回头箭。
走过南楼便上栈道,见碗口粗的木柱支撑着头顶上方的长线桥,远观像遮阳棚。栈道呈斜面,护墙高一米左右,心里顿觉踏实了许多,连忙呼喊夫人调转身用手机给我留个影,非常难得。
北楼与南楼长度相当,走过北楼便到了顶端。这段距离总长24米,一路过来如履薄冰,感觉时间与距离都是那么漫长,浑身肌肉紧缩,神经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至此,要借助户外扶梯,向上攀爬至北楼顶层。此时,悬空寺像出浴的少女,将悬空状态整个儿暴露在视野里,一览无余,全然不顾应有的矜持;也犹如宇航员出舱行走在浩瀚的太空,平添几分恐惧。见夫人怯生生地紧拉栏杆艰难向上攀爬,畏畏缩缩,愁眉苦脸,不由得胡思乱想,心跳加速,恨不能立刻插翅飞到山崖下。
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见证着岁月沧桑和历史变迁。来之前,通过地图和网络,做了功课。寺庙全长32米,楼阁殿宇40间。尽管面积不大,但寺庙、禅房、禅堂、鼓楼一应俱全。南楼主要供奉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北楼分别为五佛殿、观音殿、三教殿,三教供于一殿,极其罕见。寺内有铜、铁、石、泥塑佛像80多尊,最高达两米。整座寺为木质结构,没有任何金属材料,表面上是十几根立柱支撑着,实则真正撑起这座天宫的是深深打进岩石里的27根横梁,根据力学原理,借助岩石的暗托,凿洞插梁为基,上下梁柱相连,形成浑然一体的木质框架式结构,增加了抗震性,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水平推升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非常遗憾,受心理因素影响,处处提心吊胆,加之夫人不住催促,希望尽快离开,对于珍藏在殿宇里丰富、精美的古迹和艺术珍品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从北楼返回,必须经过位于两楼之间的长线桥。建设者胆大心细,竟然在摇摇欲坠的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还供佛,将佛庙、楼宇等景观结合在一起,巧夺天工,很有创意。
最后,从南楼三层沿着扶梯东倒西歪回到寺院一层底下,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轰然落地,感觉两腿发软,一身冷汗,我们俩不约而同地相互对视,脸上荡漾出会心的笑容,异口同声地说:此行值了,没有白来!
艰难地爬上去、爬下来,一步一巅,一惊一乍。有幸能够在悬空寺走一回,无论坎坷与顺道、惊险与神奇,都是旅途中亮丽的风景。
回到景区小广场,太阳已爬上恒山山脉的峰顶。再次仰望蓝天丽日下的悬空寺,依然一脸惊讶,满目敬畏,久久不愿离开。有人说,一座寺庙就是一座存活的博物馆。是的,悬空寺珍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展陈着精美绝伦的古代建筑和石雕、木雕、塑像、彩绘等精美的民间艺术,走进它,能够得到文化的滋润、艺术的熏陶、精神的洗涤。
返程路上,回味在悬空寺的瞬间,思绪万千,心生几多疑惑。譬如,寺庙是供人们祭祀祷告、求神拜佛的地方,是凡夫俗子追梦的圣洁地,当初,缘何要选择建在地质如此复杂、位置如此偏僻、不闻鸡鸣狗吠、隔绝人间烦嚣的地方?乘车从大同市过来,翻过崎岖的山间公路,沿着浑河一路向前,两边是崇山峻岭,山大沟深,人烟稀少,走到沟豁尽头抬头便是悬空寺。环顾四周,三面绝壁,看不见潺潺流水,听不到鸟啭虫鸣。悬空寺为完全木质结构,建于1500多年前,至今稳稳当当悬在悬崖上,从未发生安全隐患。据传,1991年在这里发生5.6级地震,附近县镇房屋倒塌,反倒岌岌可危的悬空寺毫发无损,令人唏嘘。金属尚有锈蚀和使用年限,何况木质材料,凭什么让它做到千年屹立不倒?悬空寺的楼阁和栈道下面埋有粗壮的横梁,这些木材被深深打进岩石里面,似有神助,露在外面的长度仅仅三分之一。横梁是挑起整座楼阁的关键所在,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楚,在没有爆破技术和大型施工机械的年代,古人用什么方法把笨重的建材运到高空绝壁,并凿洞打进山崖的?目前的解释,都是合理想象,不足以让人信服……这些疑惑,同样是难得的风景。


授权书

本人刘洪光,原创作品《悬空寺游记》,授权“天府散文”平台独家首发。
点击标题同步阅读作者其它部分文章:

【天府散文】●刘洪光||黄 山 行
【天府散文】●刘洪光||苦中也有乐
【天府散文】●刘洪光(安徽)||故乡的童年
【天府作家·视点】刘洪光(安徽)||干部下乡蹲点之我见
【天府散文】●刘洪光(安徽)||北欧散记
【天府散文】●刘洪光(安徽)||俄罗斯人爱读书——俄罗斯见闻
【天府散文】●刘洪光(安徽)||天然动物园
【天府散文】●刘洪光(安徽)||心念母亲
【天府散文】●刘洪光(安徽)||瞬  间
【天府散文】●刘洪光(安徽)||人无所求品自高
【天府散文】●刘洪光(安徽)||无私者无畏
【天府散文】●刘洪光(安徽)||佳县行漫记
【天府散文】●刘洪光(安徽)||成  长
【天府散文】●刘洪光(安徽)||闲谝食疗
●作者简介●
刘洪光  陕西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1969年赴西藏军区某独立团服役,先后任战士、文书、干事。1974年调军区某机关秘书处,1978年调解放军某军事学院,任组织处长、政治部副主任、系政委,大校军衔。作品有《西藏边防军纪事》

投稿须知

投稿者须关注本平台。本平台坚持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它公众平台过的文章,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每篇(首)文章(诗词)正文不得少于300字,并附10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和一张个人生活照片(照片用邮箱附件),一律投递到下列邮箱;同时加总编(HHDK9999)和编审微信,便于联系和进行文字校对。
投稿邮箱:
906117771@qq.com
564107595@qq.com
投稿微信:
906117771
18349819616

《天府散文》编委成员

总    编:胡大奎
主    编:唐明霞
审    稿:周联合   冯建华
编    委:张小明   李红军   梁有劳

向下扎根向上提升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更多精彩
点亮“在看”让世界知道您的喜欢
下一篇:九寨沟游记-续 (2023-11-24)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