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团建游记:共享慢时光 丽江大理游 | 德恒成都人文

本期推荐官:

李永生 / 高级合伙人

刑事与合规法律事务部


丽江&大理 我们来啦

11月15日,

律所年度旅游之「丽江&大理」分队,

我们出发啦!

你不是去过丽江和大理很多次吗?

怎么还要去?”

听到这样的话,我也问自己:

为什么还要去呢?

人和人之间有眼缘的说法,

一人于一处,也自有它的缘分。

就像很多年前去柬埔寨的吴哥窟,虽然那边基础设施没有国内好,大多民众还在摆脱战争的创伤,恢复生活秩序。可当我回程在暹粒机场候机时,还是忍不住写下——

吴哥,一个还未离开,就开始想念的地方,

一个石头也会微笑的国度。

于丽江、大理,亦是。

丽江&大理 四日团建游路线:

丽江——玉龙雪山——束河古镇——双廊——南诏风情岛——喜洲古镇——大理古城



启程的航班是晚上18时45分,我们一行人要先在天府新机场集合,这时会突然发现平常不怎么熟的同事更加“陌生”起来,女生们在这休闲的时间,换下职业装,挑上心仪的装扮,款款而来;男士们更是“奇装异服”(三件套1:墨镜;三件套2:羽绒服)粉墨登场。毛哥(立志)同学,不知何时以一周的懒(xin)惰(ji)留起了黑胡子,毅哥(张)也穿起了新买的(也像是故意淘的旧货)黑色喇叭裤,让我不禁想起了80年代在街头巷尾的那群青年,也忍不住要模仿梁漱溟老先生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口头禅:你喜欢就好,你喜欢就好。

登机口,大家三三两两坐定,但只有一处聚集的人最多,那便是有着三面高脚凳的临时办公台。很多同事们开着笔记本电脑,匆忙在上机前再处理一些工作。当然,也有人时刻提醒着——这是团建!这是旅行!!放下工作吧!!!

    

航班准点起飞,一梦到丽江。
接机的两位:
导游甲,姓名,阿朵,性别,男(你臆想是胖金妹吗),民族,纳西族,出生年月,不想问;
导游乙,姓名,阿臻,性别,男(你又以为是胖金妹吗),出生年月,还是不想问。

三年疫情导游也转行了一样,导游词说的马马虎虎,还是让我来介绍一下丽江吧。

丽江的名字,源于似是而非的谐音,不过这样的误会,给了丽江这个富有诗意的称呼。流经丽江区域的金沙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犁牛石而称犁水,后因犁、丽声音相近异称为丽水、丽江。口说不算,有图为证:(犁牛石这个地方,大家自己想像吧,就在雪域西藏某个牦牛犁了地想躺平休息的地方)
至于三义机场的名字,我猜是因为占了丽江市七河镇三义村的土地,属于土地征收拆迁命名权保留的形式之一吧,至于为什么叫三义村,难道是和桃园三结义有关?我无法考证出来,检索了一下,这样的三义村在全国有好多个。

大家可能知道丽江是旅游城市,却少有知道它也是一座红色城市。1936年4月25日,由贺龙、关向应、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占领丽江后,即分兵两路,奔赴石鼓镇抢渡金沙江。在石鼓镇以上60多公里江岸的5个主要渡口上,以28个船工、7只木船、几十只木筏,经过4天3夜,将二、六军团1.8万人全部渡完,将敌人甩在金沙江对岸。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红军九死一生到达延安,走向西柏坡,建立新中国,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丽江最后一个进士和庚吉老先生认为,红军作为一个政党的军队,有自己的纲领和主张,不会破坏城市,故而欣然接纳红军。和老先生以古稀之年,在信息尚不通达的三十年代,能有如此准确的判断,让人感佩,实乃奈丽江之幸。

一起来看我们的旅程吧

    

束河古镇
好多年前,我是来过束河的。现在束河的样子已不是我心目中的印象,当然如今我也不是以前的我了。

束河,纳西语称“绍坞”。束河古镇,又名龙泉村,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春秋战国末期纳西族先民迁徙定居于此,是纳西族在丽江坝子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宋元时期已形成集镇。《元一统志》称“束和”。明代称“束和院”。清代以后称“束河”。今仍保留着茶马文化、农耕文化、纳西文化、生态文化。

看了这个介绍,发现束河这“四化”是真的做到位了。茶马文化自不用说,茶马互易,从云南到拉萨,多少胖金哥的青春和生命都隐没在山间的马铃声里,多少留守的胖金妹从思恋自己的春闺梦里人熬成了满脸皱纹的老妪。200年、300年、400年……都这样走过来,走过历史流淌的河流,走到了现在。

农耕文化,不用出束河,也可以看到。即使束河的房屋商业价值远超一般的农村,创造出衣食无忧的“古二代”(古城包租公二代的意思),束河九鼎龙潭附近依然保留了完整的数畦菜地农田,尤为难能可贵。 

纳西文化,在束河街上除了纳西族人的打扮外,可能就是东巴文了,看上去也不算是文字,就是根据象形的意象衍生出来图画一样。

生态文化的代表当属“三眼井”吧,泉水顺流而下,第一口井饮用,第二口井洗菜,第三口井洗涤衣物。西北地区这样一水多用比较常见,像束河这样不缺水的地方,能够有这样的节约意识,真的是很惜福的文化传承,老天也因此厚待他们,给了这样好的地方繁衍生息。

如果说束河还有什么没有变化,个人感觉应该就是从九鼎龙潭流到家家户户门口水渠里面的水草吧!清澈见底的雪山水,并不特别冰凉(可能和冰川退化有关),绿绿长长的水草铺满沟底,随着水流左右摇曳,上下摆动。你默默长久地凝视也丝毫不妨碍它的自由自在,水逐草而动,草伴水而生,倒影着蓝天白云,瓦楞沟壑,聆听着马蹄得得,山风凛冽,它渺小如水草,却也生命长久,历经百年而不变。

按照胡适的说法,所谓自由,应该倒过来,就是“由自己”,这样解释一番,这些水草无疑是自由的。想起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写下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在这偏僻的西南一隅,仿佛心灵相通,我想,剑桥大学的水草和这束河的水草,大抵是差不多的。
赶紧来张大合影
帅气十足的年轻人

    

玉龙雪山
在束河,可以远远看见玉龙雪山巍峨肃穆的身姿。本来打算就在束河待上一天,不曾想束河没有了以前的感觉,也就索性去完成朝拜神山的行程。

玉龙雪山是纳西人的神山,远处的山脉有雪的白色,有寸草不生的灰色;近处的山上绿色的是松树,枯黄的是青草。都说“远山如黛”,在这里,远山如银灰,据说是和玉龙雪山下面埋藏着银矿有关,在去丽江的路上,就路过一个古老的银矿“北衙”。玉龙雪山的山峰像刀枪剑戟一般指向天际,高不可攀的样子。

去的路上,同行的易律师说这天空“瓦蓝瓦蓝”的。可能是最近天天陪二女儿预习语文的原因,每个字都希望查找一下出处。我问为什么是瓦蓝呢?感觉瓦也并不蓝呀?(哈哈,易律师笑称我顶劲上来了)。的确,我像一休和尚那样“不懂就问”,于是赶紧掏出手机查找。原来,陈志宏在《江南瓦》一文中对“瓦蓝”进行了解释——

“比草更能为江南瓦披绿装的是苔藓,特别是背阴的北边瓦,浓妆淡描,深浅不一。长苔的江南瓦,神似一块暗玉,墨绿,深绿,暗绿,远远地看上去,绿意摇曳,深沉如佛。这种绿,透着深蓝,于是,人们创造出了一个形容词——瓦蓝。”按陈所写,“瓦蓝”是一种“透着深蓝的绿”,但我们平常所说,“瓦蓝”分明是一种蓝。这就牵涉到伍铁平先生所谓的“模糊语言学”了,绿与蓝两种颜色之间,大概没有截然的界限。

自10月份额济纳小分队的旅游特种兵们发图以来,我便有了要收集大家精美图片的想法。只不过我只能想到“真会拍”这样平淡无奇的文字,全然不能代表德恒青年拍照的真实水平。每次看到他们发出来的照片,就会后悔自己没有跟上人家的队伍一起溜达,顺道蹭上一张图。特别是在一些经典照片里面嵌入自己的大脸,也好“流脸百世”。

这些年轻人们拍照摆出的姿势和造型,用一句时髦的话形容就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我估计千奇百怪的石林胜景尚不能形容男生的造型,曼妙多姿的水草姿态也不能概括女生们拍照的创意。
好了,再多废话也不如他们的的一张照片可以说明一切。

束河古镇的哈里谷,还有玉龙雪山的云杉坪,除了游客之外,最多的便是拍婚纱照的新人们了。哈里谷这个地方拍婚纱照挺有意思的,哈里谷在纳西语中是村民磨粮食的地方,在这里拍婚纱照,除了风景优美,是不是还有提醒新人们以后要面临柴米油盐现实生活的寓义?

云杉坪的婚纱摄影就更加浪漫了,苍天在上,雪山为证,几十对新人们在摄影师的指导下做出各种表达爱意的姿势。他们的身旁,就是成片成片的冷衫。生长着的,直耸云端,遮云蔽日。倒在地上的,一树枯,万物生。

联想到担忧结婚率、生育率的专家们,好像这个问题在丽江有了答案。那就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结婚率就会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稳定,生育率也会增加。

你以为爬完雪山(一粒雪也没摸着)就会去丽江酒吧吗?怎么可能!三观端正的德恒青年是别样的风采。
我、小夏(挽岚)等一行人因为对网红牛羊肉米线的念想,找到了一家可以卖N个品种小吃的米线店加餐(虽然一看就估计味道不咋样),一人一碗羊肉米线加肉点好以后,职业特点暴露无遗的四个大状在小店里面纵论法言法语、司法判例。

粉端上来之后,嗦起来味道却还可以,年过四旬的店老板怯生生的坐过来问“几哥子是律师哇?我想请教一个关于我女朋友的法律问题”,(嗯......女朋友?我当时没反应过来)。好吧,没想到在这个地方还遇见一个当事人。

几个男同学据说也没有去酒吧看足球赛,而是选择扎堆在房间里面就着两件啤酒,和中国足球队度过了一个安静祥和的夜晚。幸好中国男足那天晚上争气,战胜了泰国队,我们幸(yi)运(han)地没有听到摔瓶子的声音。其实,他们在房间里喝酒、看球时一些放飞自我的照片已经流传出来了,只是忌惮于他们“圈规”,也为了保护我的“线人”,还是不在这里公开披露了。又据一些“小道消息”,那晚,某位男同学更是把球衣当睡衣穿着睡觉了。中国球迷如此,中国足球水平提高大抵是有了希望。

    

双廊
许多年之后,面对袁(浩洲)队长和周(美杰)队长,艾克凌凌和其他53位队友将会回想起,他的队长们带他去见识双廊镇边上南诏古国遗迹的那个遥远的罕见的下着高原冷雨的下午。当时,双廊镇是个10000多人家的集镇,一座座砖房都盖在洱海岸上,海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海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但是因为起雾的缘故,他们都没有看见。

双廊的美和历史,自不必说。纳西民族是一个务实的民族,纳西人眼中的“海的女儿”,就像渔家女一样,有着挺拔的身材、宽阔的肩膀、结实的大腿,所有的身体特征都充满了劳动人民的力量感。

纳西人的“本主”信仰也是其务实精神的体现。本主既有人格化身的山川河流、水木石土,也有源于古老传说的神灵英雄,大部分还是历史中的真实人物。只要有功于纳西民族,不论是王爷,还是一介百姓,或是一块挡住洪水的巨石,或是攻打南诏故国兵败云南的将军(李宓),都会纳入本主的信仰行列。他们的信仰与迷信无关,更像是一本石头刻制的民族功劳簿,纪念先人,激励后人。
超级负责的袁领队、周领队
丽江、大理之行,没有了同行的年轻人,将是单调的银灰色。有了他们,丽江的风为他们吹,大理的雨为他们下,高原的阳光为他们明媚,皎洁的月色为他们沉醉,回忆的相册因此绚丽多彩。他们像洱海之上一阵和煦的高原暖风,将会给未来的我留下了长久的回忆。

再到丽江,没有了侃侃敲着手鼓、弹着吉他的火塘音乐,酒吧里的人一个也没有少,商业化就像漫延古城的潮水,将传统的印象淹没。

在就要快失望地离开丽江的午后,于狮子山顶上,耳边传来吉他歌手轻声低吟、沧桑悠远的弹唱曲调的时候。

我知道,那一刻,过去的丽江回来了!
我不禁停下脚步,细细聆听.......不知道是高原日光的暴晒,还是久看屏幕的缘故,当时的我泪流满面。

不需遗憾,岁月不居,心之所住,即是美好。

随着岁月的流逝,

记忆总会变成一条干涸的河流,

但在这条河流中,

总会留下许多零落的印象,

让你忘不了当时的感受。

十一月的大理和丽江,

超脱飞扬的记忆怦然坠地。

现实的工作(内卷)引力太沉重了,

能在岁月的长河中,

于时光赋予的图片和文字内,

留下些许与我们有关的痕迹,

便是我们与这个世界“交流”的证据。

(模仿刘慈欣,感谢小夏的推荐。)

Vlog


本期图片来源:
袁浩洲、周美杰、徐婷、陈子妍、陈骁夫、吴怡冬、高瑞瑀等
团建游记:相约额济纳  邂逅醉美金秋 | 德恒成都人文


 DeHeng Law Office (Chengdu)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