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 || 大西南游记之三:锦里·宽窄巷子(一)锦里
- wang
- 2023-11-29
- 生活笔记
- 33浏览
- 0评论
点击蓝字 轻松关注
大西南游记之三
锦里宽窄巷子:(一)锦里
笔架山
锦里和宽窄巷子由于时间关系,原本打算只去宽窄巷子。
离开武侯祠时,我们还特地向工作人员打听了一下,从哪一个门出打的到宽窄巷子最方便?
工作人员用手一指:“北门。”
没想到的是,一脚跨出北门,就踩在了锦里的大街上,也就把锦里顺带了。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特别是对那些目前还没有到过成都的人):锦里和宽窄巷子是两条商业街,主打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的风味小吃;锦里装扮的是汉代、三国时期的风貌,宽窄巷子体现的则是晚清年代的特征;两处都是网红打卡点,非成都,亦非四川,而是全国。
先讲锦里
锦里是汉代锦官城的别称。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锦官城位于汉代夷里桥南岸道路西侧,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
这是在说锦里这个名称的来由。此理由没法不信,也没法全信。更不能排除古蜀之人是在变着法夸自己家乡的水好,虽然不得不承认大西南的山水确实好。(是这次旅游体会最深的)
但也不至于好得把织好的蜀锦“濯其中”,捞出来后就会光鲜亮丽?总觉有点夸张。
说到蜀锦,倒使我想起了一件事——一件有点钻牛角尖的事。
还记得张骞出使西域吗?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没有丝绸之路,张骞既是丝绸之路的探路人,也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张骞回朝后,跟汉武帝讲了这么一件事:他在西域的大夏(今阿富汉)国看到了大汉所产的蜀布(就是蜀锦)和邛竹,是经身毒国(今印度)运过去的。
《史记》上有这事的记载:
《史記•西南夷傳》:“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 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
(《汉书》上也有此事记载,见《汉书》(新注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
九十年代后期,云南大学几个年轻老师,在金沙江流域考察方言时,发现了荒芜在崇山野岭中的这条古道,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全线考察,一直通向印度,茶马古道终于重见天日。
下面就是我所要问的事:
从筚路蓝缕(开拓)之先,到功能发挥(运输)的作用之早来看,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到底哪一条历史最早?
……
有点扯远了,还是来讲锦里吧。
锦里原是秦汉三国时期成都以织锦、售锦为主的一条古街,现在的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
布局虽然严谨有序,但已是清一色的清末民初风格的仿古建筑,在格调上离汉代已相去甚远了。若非街面上来回地穿梭着几个身着汉服的少女,游客们可以随意的以为唐代、宋代、元代,甚至明代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窄窄的街面,毗邻的店铺,矮矮的门庭,重重的黑红,吆喝的店小二,操着算盘的账房,都能给人一种悠远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的感觉。
蛮好的。
……
它还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着“西蜀第一街”“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美誉。
这就是锦里。
顺带再提一句:川剧中的绝活是“变脸”,一提起川剧,就会想到变脸。在锦里街上来回吆喝的小货郎手中,就看到过这种变脸的玩具,制作的精致,小巧玲珑,握在手里,一抖,黑脸;一抖,白脸;再一抖,红脸;甚是好玩,正准备掏钱时,老伴一把把我拉出到了三米以外……
(奶奶个熊!)
笔架山(于沪)新长征花苑二街坊
2023年11月6日
莫言:文学使人胆大
《丰镐文苑》长期约稿
《丰镐文苑》是面向全国微信用户的自媒体平台,旨在以文会友,热忱欢迎各位新老微友或有志于文学创作的爱好者不吝赐稿。来稿一律要求为微信公众平台原创文学作品(文责自负),后附作者简介和本人彩色横幅照片,一同发送至QQ邮箱。本平台稿酬来自赞赏(无赞赏则无稿酬),作品80%赞赏付给作者,一星期后如数兑付;剩余20%赞赏,留作平台日常运作费用。
声明:《丰镐文苑》发表的所有作品,只有授权白名单的公众号才可转载。
《丰镐文苑》主编:叶永丰
主编微信号:llyyyf1210
投稿邮箱:1049323575@qq.com
联系电话:13305597028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关注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若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转载请注明 : 文章转载自 » 纵马网 » 生活笔记 » 笔架山 || 大西南游记之三:锦里·宽窄巷子(一)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