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游记 | 甘肃麦积山

麦积山的风云

今年二月,有缘游览了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南靠秦岭,北依陇山,气候温润,称为“陇上江南”。据说“天水”,是西汉时期秦人仰望天空,天上有闪亮的光带,就是银河;天上的河流,地上的汉水,两河相通,于是把这片土地命名为“天水”,象征汉王朝如天汉高悬永存,汉水源远流长。

麦积山,地处河西走廊入口,是兵家必争之地,文化交汇之所;是佛陀造像经由河西走廊融汇,再向东迈进中原的关键路线,也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麦积山位于天水市约45公里,秦岭山脉西端,陇山丛林之中,密林参天,山涧溪流;有一奇峰拔起,海拔1671米,山高142米,红色沙砾岩构成,因山形似农家麦垛状而得名。

公元420年,一位名为玄高的高僧,来到麦积山下,使用茂盛的树木,搭建简易洞窟,隐居修行弘法;正值长安战事紧张,兵荒马乱时期,僧众避难来到麦积山,并追随玄高学法修禅;由此,默默无闻的荒山野岭,逐渐成为佛法兴盛之地。

麦积山石窟,创建于十六国后秦期(公元386--417年),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的开凿和重修;至今保留大小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其造像以北魏、西魏、北周为主;雕塑整体水平高,保存完整度高,体现当时中国佛教泥塑造像艺术发展规律,代表北朝造像艺术的高度成就。造像是由供养人、工匠、僧人创造出来的,记录悲欢离合,颠沛流离,心酸牵挂的日常生活。历史长河里,留下有血有泪、有情有义、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这里雕刻精美的造像,是珍贵的佛教美术作品,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建筑气势雄伟壮丽,雕造技艺精湛,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工程;崖面有大小窟龛和摩崖造像,通过14层栈道相连互通;崖壁陡直,开凿艰辛,丰富的木材和水资源为其修建提供便利,当地有讲“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崖壁140个洞窟,密密麻麻,犹如蜂巢;开凿修建石窟,工程难度极大,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撰写《麦积山勘察团工作报告》写道:“架设栈道工程是难以想象的艰险……架栈之法,先以最下栈孔,插入木上,加塞牢固,然后将板一端,缚于木上,再就板之彼端,更插一木;如此凌空递进,将横梁钉稳,敷板整齐,然后装栏架梯,由低而高,危栈数百尺,因而完成”。走上悬空栈道,心跳加速,双脚发抖,畏高者慎登。高超的建筑工艺,凸现古代工匠的聪明和智慧。

距今1600年历史,天水、麦积山地域经历了多少人、多少事,沉淀在岁月长河中流淌。麦积山石窟、佛像、壁画等是泥土、石头和颜料建造的,永远保存下来了,而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早已灰飞烟灭、烟消云散了。记录文字,重拾遥远、风云跌宕、心潮澎湃的历史点滴故事……

得陇望蜀

成语“得陇望蜀”出自《东观汉记·隗嚣传》。隗嚣,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天水人,因响应刘秀声讨王莽篡汉,辅助汉室,重兵在握,军事势力扩张;占领整个甘肃,成为雄霸一方,割据西北的诸侯。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称帝即位,势力逐步壮大。而称霸陇西的隗嚣割据一方,不愿招降光武帝。公元32年,大将岑彭随光武帝刘秀亲征陇西,将隗嚣围在西城。围城数月,尚未攻克,双方对持不下。刘秀退回洛阳,去信岑彭,道:“西城若下,便可见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为,天水占领后,可直接进攻蜀地,即得陇山,又盼得蜀地,此为帝王问鼎中原的雄心壮志。

公元33年,隗兵严重缺粮,隗嚣连病带饿,一命呜呼。公元34年,隗嚣占据天水26年的政权正式结束。传说隗嚣在麦积山建有避暑宫,和夫妻合葬的石窟,但现无法考证了。一代枭雄,踌躇满志,指点江山,终一切归于天地寂静间!

公元36年,汉军占领蜀地,光武帝刘秀“得陇望蜀”的夙愿实现了。

马谡失街亭

出祁山,失街亭,斩马谡

公元228年,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亲率大军北伐曹魏,攻打祁山。天水位于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间,而陇山是关中平原的战略屏障,其中街亭为重要军事关隘、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得街亭,得陇山,占天水,稳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向长安进兵,诸葛亮是对天水志在必得!

《三国演义》记载,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马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于是,诸葛亮没有听从众人意见,坚持已见,派出参军马谡任先锋守护街亭,阻挡魏军进攻。

而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主观武断“山上屯军”,扎营安寨,大笑曰:“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魏将张郃“断其汲道”,孤山围困,断水攻山,大破蜀军,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从天水退回汉中,初出祁山全局失败为结束。

诸葛亮依军法行事,挥泪斩马谡,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从此,街亭名扬天下,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历史故事广为流传。

杜甫的《山寺》

755年12月至763年2月,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战争,为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战乱造成藩镇割据,经济严重破坏,吐蕃侵扰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全盛时代从此结束了。

安史之乱的第五年,759年,杜甫对时政痛心疾首,弃官从民,随逃难人群,西行至秦州(现天水)。老马破车,饥餐露宿,与家属艰难前行。杜甫感慨道:“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战乱中,风雨飘摇,无依无靠,杜甫一家人为可怜的“他乡之客”,“失路之人”!

到秦州后,杜甫一家投靠远房侄子,有遮风挡雨的地方了。简单茅舍,青山溪流,在动荡的颠沛流离中,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杜甫闲暇时,到处游览,留下很多足迹和墨宝。当地讲:“不上麦积山,你就等于是没有来秦州”。某天,杜甫探寻来到麦积山了。

高耸的悬崖,层层叠叠的栈道,密密麻麻的洞窟,镌石成佛,凿龛千室,塑像精美绝伦,感叹壮美景色时,杜甫发现僧众稀少,香火全无,一片惨淡经营,就地赋诗云:

《山寺》:“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时逢战乱,荒凉的山寺里僧人很少,山路愈盘愈高。麝香在石竹丛里安睡,鹦鹉悠闲地啄食金桃。乱流的溪水,行人趟过,悬崖上建构的屋宇是牢靠的。登上山顶时,在佛寺方丈的住处,天色已晚,百里之外还能望见飞鸟的毫毛。

《山寺》是现存古典诗歌中,最早一首描写麦积山的诗篇。极目远眺,天地辽阔,远山起伏,杜甫开阔心胸,没有受荒凉的洞窟影响,忘记疲惫和苦难,白描手法描写登麦积山景色,让诗情画意浸润在麦积山里。

杜甫客居秦州三个月里,为山川人文倾情,共作诗一百二十余首,给后世留下不朽的经典,形成天水历史文化厚重的篇章。

风景幽秀的麦积山,有说不完的历史故事。真实的历史人物,让我们走进历史,融入历史,认识历史,深刻铭记: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和文化遗产——麦积山。

作者介绍

 欣赏爱玩,爱生活;行走大地,用欣赏的眼睛体验一切,寻觅世间的真善美,化成字里行间,储存快乐记忆

下一篇:【游记分享】深秋里逛瑶里 (2023-11-30)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