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轶录】德阳文庙游记
- wang
- 2023-12-05
- 生活笔记
- 36浏览
- 0评论
德阳文庙游记
A Tour in Deyang Confucian Temple

文庙在古代城镇之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会集能工巧匠之技艺,又因为国祀的尊崇地位使得文庙得以享用较高等级的建筑形制。
01
引子:为什么去看文庙
有关文庙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讲述自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之女梁再冰。还是女孩的她每每想着假期是能够与父母外出游玩的机会,哪知道梁林两人往往“职业病”发,每到一处地方就流连于其古老的建筑遗存,可是梁再冰似乎对这些古建筑兴致缺缺。有一次女孩实在忍受不了母亲自顾自地沉醉于一处文庙,拉着女儿讲解着屋顶的结构,引来人群围观。我想也许是少女时期的叛逆,或者是出于某种羞耻心理忍受不了旁人的议论,梁再冰如钉子一样执意不肯再走一步,无奈之下母女只得离开。由此林徽因说道,他们凡是到一处参观
“一定要看看这地方的县政府、重要机关、学校、孔庙以及街道的布置法、城墙的建筑法和树(木)才对,并不是但看看铺子卖什么东西就算完事的。”
虽然我并非学古建筑出身,但是也由衷赞同林先生,即使不为专业考察和知识,走进这些建筑,也能够站在离古人更近的位置,触碰到历史的吉光片羽,遥想百年前祖先们生活的场景,因此不光是去市集感受延绵至今的烟火气息,也要走进深邃的殿宇去呼吸沉重的空气。


不幸的是,如今并非所有城市都保存下了这些建筑遗构,在川蜀大地上,文庙也仅如寥落星辰散于少有几座城镇,甚至代表着全省最高水准的成都府文庙也随历史湮于尘埃瓦砾之中,埋藏在城市高楼之下。但是这其中有幸留存下的古迹,依旧留给我们可资管中窥豹的时光罅隙。其中德阳的文庙又是四川至今尚存文庙遗迹中居首的代表。可叹我此前一直有所耳闻,却久未能成行,最近终于有闲暇得以游览。


02
牌坊门


配图:德配天地坊(左);道冠古今坊(右)
德阳文庙身处老城区繁华的地段,位于清代旧县城之南,其现存建筑及空间布局基本是清代道光年间的样貌,距今至少一百七十年,其后建筑也间有修葺。如今文庙外已建成为广场,平日里尽是退休后有闲的长者,或是三两成群地跳舞,或是在树荫下闲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抽陀螺的,鞭子发出震耳的响声,堪比炮仗。这也是最令我印象深刻之处,当你由宫墙万仞东西两侧的“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坊门步入文庙的那一刻,墙外的喧嚣就渐渐隐去,仿佛踏足另外的世界,一墙之隔,外面是世俗、市井,而随着院落的递进,逐渐被引入颇有神圣感的境域,象征着文雅、庙堂。特别是刚进入时,视野豁然开朗,身处在空旷的院落之中,目之所及是高大的棂星门牌坊,泮池与跨越其上的三座石桥,再是戟门,视线透过门框隐约看见其后巍峨的正殿,轴线的推进无疑加强了建筑群的气势,又因为整体使用了明黄琉璃瓦,映衬着朱墙栏杆,恍惚间真有几分皇家宫阙的意味。
然而这毕竟不是等级至高的紫禁城,虽然说文庙建筑有其固定的形制要求,建筑布局大同小异,但有趣的便在于每个城市的文庙建筑都在这不变的框架下有着变化的表达,或者可以说每一处文庙都有其性格。仅从我自己去过的川内几处文庙——犍为、乐山、崇州,各自都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崇州文庙因与南宋名园罨画池相伴有一种风流精致的韵味,乐山文庙则依着高标山的山势起伏而富有一种律动的节奏感,犍为文庙空间紧凑且处僻静,秀丽如闺中姝丽。德阳文庙则不然,他规整的秩序感和空间尺度使他更显得气势宏大,就如磊落方正的君子。
03
棂星门

德阳文庙的棂星门是常见的红砂岩材质,但难得的是其造型与工艺,不论是柱、梁枋还是飞檐都雕刻着精美的纹样,各式灵兽、花草不一而足,繁多却并不觉得杂乱,在适当的地方留白,让人惊叹当年工匠的巧思。
德阳从古至今必定有着众多卧虎藏龙的工艺大师,市内的一处雕塑公园便是个很好的佐证。前不久我才去过乐山的文庙,对比之下后者的棂星门更显质朴,其六根主要的立柱通体方正几不作雕琢,而德阳文庙的立柱在形若门框的部分也是简素的方柱,但到了阑额以上便开始变化,直到顶上以盘龙浮雕覆盖,虽然我不敢妄评其艺术水准,但真值得停下来慢慢品味。
04
泮池
越过棂星门,便是泮池。古代学子入学则称作“入泮”,泮,半也,府州县的文庙均只能有半圆形的水池,而到了全国最高级别孔庙——国子监,则是整圆,也被称作辟雍。德阳文庙的泮池实际有两处,万仞宫墙外一处,棂星门内这一处。外泮池现在饲养着众多锦鲤,游人许多驻足观看逗玩,水面与人更亲近。内泮池其象征意义更加突出,跨池而建的三座石桥也是红色砂岩,有趣的是栏杆上装饰的石狮子,细细端详下每一尊竟然都各有表情神态,姿势不同。


配图:泮池石桥(上);石狮(左)
05
戟门·大成殿
戟门与大成殿就仿佛是故宫的太和殿与太和门,当穿过戟门正式进入到大成殿所在的这进院落时,依旧会不自觉惊叹正殿的宏伟。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明黄琉璃瓦,朱红色漆的梁柱,两层月台,无一不彰显其地位,就面阔而言,曲阜孔庙也仅为九间。
在大殿正前方还有四座重檐的攒尖小亭一字排开,据考证是礼乐亭或是御碑亭,当与祭孔典礼有关,但现成为休憩的凉亭,游人倚在美人靠上,饱览景致,其实在全国范围的文庙遗存内有这样一组完整的礼乐亭也是罕见的。


配图:大成门(上);礼乐亭(下)
左右两庑过去当是祀先贤、先儒的配殿,现在也开辟为展厅作为对儒学与孔子的介绍,而大成殿依旧供奉着孔子塑像,两侧配祀着孟子等儒家先哲。踏上月台近距离看到大殿檐下的结构,和北方官式建筑差异明显,并不见斗拱,而是蜀地民居常用的穿斗式结构,横梁穿在大柱上,上承屋架,前廊形成类似于卷棚的样式。
虽然明清时候建筑的斗拱已几乎不起承重功能而更重于装饰,但在穿斗结构的文庙中,装饰完全舍弃了斗拱,而柱梁间的各类配件,如雀替、檐枋、穿插枋等则精彩纷呈。我想如果是梁林夫妇来此,定会有更多发现,也更能讲出古建筑之趣味。
06
启圣殿·后花园
穿过正殿两侧的门洞便是最后一进院,居中是启圣殿供奉孔子父母,其建筑形制已降格,不再是黄琉璃瓦,屋顶为单檐歇山,面阔五间。但德阳文庙特殊的地方还在于启圣殿北侧的后花园,始建于1928年,是后来人为地扩大文庙范围,并开辟的公园,供民众游玩。花园中有荷花池,也有因挖池取土而堆成的假山,上建凉亭,周栽绿树,宛然精巧的园林,虽然已有近百年光景,但园中似乎缺少古树的烘托,就整个文庙而言也少有姿态遒劲的古树名木,算是美中不足的遗憾。至此文庙建筑犹如一曲乐章在高昂的休止符下迎来谢幕,但如果是古代文庙旁边通常就是官办学校,设有明伦堂、讲经堂,德阳文庙或许也曾同样有此规划,但现在墙外已是热闹的小吃街。

配图:大成殿后启圣殿院落


07
结语
德阳县在清代尚隶属于绵州(即今绵阳市),作为三等县城,其县学文庙竟然有如此完整的建筑布局和高规格甚至可说是宏伟的建筑规模,在川内几可称冠,细思更觉匪夷。如今绵州文庙遗憾不存,否则不可想象其是否更为壮丽?又或许德阳是个特例,正因为山高皇帝远而为当地工匠留下了更多发挥空间,就像绵阳另一处有着“山中故宫”之称的报恩寺,在偏远之处留下在当时可说是“逾制”的宏伟建筑。
德阳文庙背后同样流传有许多故事,其中也有类似于报恩寺那样的传奇,但真正的建筑工程却少有详细记载,古来工匠之名难以流传,其生平轶事几乎无从考证,实在遗憾。我常常想与其追寻帝王将相捕风捉影的野史,更加贴近平民生活的记述其实才更能打动人心,这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刀雕刻,每一笔墨书其实都来自于过往鲜活的生命,在那个时刻,他的喜怒哀乐也无言地留在了建筑中,跨越时间与后人对话。这也是我为什么会从心底认同梁林的想法,也愿意走进古老的建筑中,追忆过往,也享受当下景观所带给我纯粹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乾蕴.谈德阳文庙之建筑形制[J].山西建筑,2015,41(34):23-25.
[2]范小平.德阳文庙的建筑特色[J].四川文物,2002(01):85-87.
[3]李芸.浅析德阳文庙现存格局之成因[J].四川文物,2005(04):89-90.
[4]孙颖卓,田林.四川德阳文庙调查[J].文物春秋,2004(05):49-54.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若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转载请注明 : 文章转载自 » 纵马网 » 生活笔记 » 【城轶录】德阳文庙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