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汉符云游记丨寒风不冷两来风

摄影/刘紫嫣

徐州,这里有热情的徐州人,有酣畅淋漓的烧烤,有鲜香麻辣的地锅鸡,有美景皆有的一年四季,有喋喋不休的邻里街坊。这里有市井文化,这里有百年的传承。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在冷风中,用一顿辣汤包子暖暖身子。这是只属于徐州的彭城老味

辣汤的故事要从一千多年前开始说起。


公元1077 年,黄河泛滥,夺泗入淮,水围徐州城,当时的知州苏轼带领徐州军民抗洪保城。由于粮食不足,百姓捕捉黄鳝熬汤,补充体能。“巨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鱣”,苏轼在《河复》一诗中生动描述了这一情景。

△九十年代,徐州人排队盛辣汤

后来,徐州人熬煮辣汤,以母鸡、黄鳝、猪圆骨作主料,以生姜、胡椒等为佐料,加入了一些香料和中草药,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美味辣汤。“千年一碗汤”由此而来。

摄影/孙铁恒


在徐州无人不知的两来风,每年卖出160万碗辣汤。

 △大同街两来风

它100年的时光都陪伴在我们身边。两来风最早在钟鼓楼下的一条大同街和淮海路的小巷子里,生意极好。

       据《徐州市饮食行业志》记载:上世纪四十年代,山东人刘某在现文学巷与淮海路交汇处开一菜馆,其北和东有门。一日,有客人进店品尝鳝鱼辣汤后赞不绝口,题赠“客从两面来,顾主风踊至”。店主取其中“两、来、风”三字为名以记此段佳话。



△户部山两来风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两来风扩建,对辣汤的用料配方及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

这小小一碗汤,集走兽、飞禽、游鱼之精华,还有葱姜、花椒、胡椒等调料的加持,喝起来辣而不呛,鲜而不腻,冬季暖身、夏季增进食欲。
摄影/徐祥瑞

这碗汤不仅被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声誉远播,两来风的辣汤制作技艺被评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间老字号,抵过时间洪流,淌过疫情难关,到如今能成为约定俗成的称谓,绝非倚老卖老,而是意味着有资历,受欢迎且风味正。

摄影/徐祥瑞

两来风是徐州美食的名片,拥有世代传承的技艺,历经岁月考验,得以在徐州遍地开花。

现在,拿着“汉符云游记”可以免费领取一碗“中华老字号”的辣汤哦!

两来风在全市东西南北11家店,主打一个全覆盖。

追求环境,想招待朋友有面儿,那就去精品店——文亭街、户部山、青年路、云龙万达,早六点半到晚九点半,辣汤包子全天供应,还有正餐。

便民店7家,主要驻扎在小区聚集地,下个楼就能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辣汤,边吃边和街坊邻居唠唠最近的新鲜事儿。

摄影/徐祥瑞

其实,让两来风占据早餐市场的不仅是辣汤,还有百吃不厌的各类包子。

两来风包子界人丁壮大,蒸包、蒸饺、锅贴;牛肉、羊肉、猪肉、还有各种素馅,爆款如林。
摄影/刘紫嫣

猪肉煎包最受大众欢迎,几乎桌桌必点;小笼蒸包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三鲜蒸饺最受年轻人欢迎;虾仁蒸饺用料豪横,蟹黄汤包让人回味无穷......

摄影/刘紫嫣

摄影/刘紫嫣

摄影/徐祥瑞

摄影/徐祥瑞

菜单上几十种主食,都是辣汤的最佳CP。

后厨是玻璃窗口,所有制作工序都可以清晰看到,保证食材新鲜、干净卫生。

摄影/刘紫嫣

煎饺正在等待水蒸和油煎的双重洗礼。

摄影/徐祥瑞
所有小菜依次码好,放在保鲜柜台。
马季大师为它亲笔题写“千年一碗汤”‘,泰国公主诗琳通来徐,也是它来招待;如今,这里又成为了特种兵打卡的必吃之地。

摄影/刘紫嫣

从过去到未来,两来风的“网红之路”从未停歇,在你不经意间,它早已完美打入了你的社交圈。

摄影/刘紫嫣

2020年,两来风开始迈入数字化,开启了线上版图

周末睡到自然醒,打开手机,动动手指,等着那熟悉的味道送到家里,然后发个朋友圈:被辣汤叫醒的一天,真香!

△两来风38元精品套餐

精品套餐,汇聚两来风经典味道,非常适合第一次来徐州的朋友和选择困难症同学,主打一个丰富。

朋友来徐州,那必须要整一顿精品套餐。套餐内容根据时令略有更改,38元—200元不等,根据需要选择,丰俭由人。

摄影/刘紫嫣

在鲜活的岁月里,两来风的老字号也成为了大家记忆中不可替代的“家门荣光”

不论是朋友还是亲戚,临行前,必然少不了几份伴手礼最爱吃的包子,在家就能复刻出来;中秋的月饼,也有两来风一份儿;徐州最特色的烙馍卷馓子,卷的就是情怀和老味儿。

摄影/徐祥瑞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

两来风之所以为老字号,在于其能守得住经典,坚持初心与传承,更拥有一颗随时都想向上的“好胜心”,这大概就是它对于新时代最好的回应。

/

有些味道
吃过了就再难忘记
有些记忆
习惯了就再难割舍

云动文旅

微信号|yundongwenlv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