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冷,但没下雨,我约了朋友,一起带娃去慈城。
两个小朋友上车后,就一边吃零食,一边听故事,有时还聊几句,我们大人则聊寒假出行,还有路上的见闻。50分钟后,就来到了目的地——慈湖。
上次来,小朋友逛了古县城,做了香囊,吃了当地菜,一直念念不忘。这次从慈湖出发,准备走个古道,大概四公里。
慈湖很安静,一是因为冷,二是因为不是热门景点,所以环湖行的就只有我们四个。晓燕在树下看到了很多铜钱草,拉了一下,就断了。两个小朋友不甘心,轻轻帮着拉,这下就完整了。
再往前走,发现很多齐腰、齐肩高的木桩,看起来是被锯断的,是怕树丛长得太紧密,影响阳光吸收吗?
我边猜测,边用脚踢踢木桩,就像小时候看了武侠片,总想用手脚打打。小家伙则挥舞着他的红围巾,说是混天绫,到处乱甩。
红杉林在上周网友的照片里,还显得亮眼,这周就凋零如秃顶。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走在笔直的树丛中,想着它繁盛时的模样。
忽然,嘟嘟叫起来。我跑去看,居然是个大田螺,难道它从湖里跑出来啦?
晓燕在前方又叫起来:“你看对面!”遥望过去,那边的红杉林还尽显红色,倒映在水中,也算给我们一丝念想。这边飞飞又爬上了树,说是为了拍照效果,我看他蹲着的样子,实在不够帅气,但看在他千辛万苦上树的份上,给他拍了照片,不过动作实在僵硬。沿着湖走,有一处遗迹,写着“太平军击毙华尔”,但是没有故事介绍。这样的遗迹又有何价值?我们往村庄走,旁边是条小河。嘟嘟发现了黄槐决明,我则发现了几个人在河里扑腾。走过去一看,他们都穿着长长的橡胶服,我以为是在抓鱼,旁边站着的老爷子却说是除淤泥。这么冷的天,要泡在水里捞淤泥吗?我不禁为他们担心。旁边的老人说这才开始,要等很久,我们才准备离开。
老爷子让我们摘旁边的金柑,小朋友一开始还有点嫌弃,这么小,黄中带青,会好吃吗?老爷子说:“这是自己家种的,随便摘,味道很好的。”看他这么热情,又煞有介事地介绍,小朋友们都摘了三四颗。刚咬开时,觉得甜甜的,再往里咬,酸味一下子溢出来,飞飞被酸得流出了眼泪。但是他舍不得吐掉,就强忍着继续咀嚼,适应后,觉得又有甜味了。再往前走,一片菜地上,有个高高的秋千。小朋友赶紧跑上去,嘻嘻哈哈地荡起来。我们猜,是一个爷爷看见孙子孙女没处玩,就在自家的菜地上搭了秋千架,一边管孩子,一边做地里的活。你看绳子上端是用橡胶圈套好,下面还放了石板,便于上下,考虑多周到。小朋友边开心地叫,边怕被推得更高,下来后又想上去,不亦乐乎。好不容易把两个劝下来,才正式走到古道上。一路石阶路,遍地是落叶。石阶平整,但不方正,中间嵌着泥土。两旁一会是灌木丛,一会是竹林,倒也不单调。古道大概一公里,始于陈家边,止于轩辕亭。路只容一人过,但石阶都细心地打磨了凹槽,感觉是为了防滑。下山时,看见红色的圆果子,晓燕发现它的叶子下面尖锐,上面圆润。我想起小山老师讲过:植物有自己的变异,低端容易被牛羊吃到,所以尖锐保护自己,而高处没危险,就恢复本色,长得繁盛。
之后是一条宽得能开车的土路,终于遇到了一家三口爬山,不过前路居然被一家养狗的人家截断,只能绕路下山,最后总共四公里,实在有些简单。
穿过慈湖,我们又去县城逛。看到一家家铺子,小家伙们这下就闹腾了,似乎什么都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欲望,不过最后买了两个泡泡棒,小小地玩一下,就去吃当地特色菜了。海边的人,当然以海鲜为主,皮皮虾、海鲜泡饭,再加上热腾腾的竹笋炒年糕,还有我喜欢的生鲜毛蚶,吃得很享受,两个小朋友在车上,还在回味美食。一周一次的出行,很少去热门景点,我就喜欢这样小众的地方,带娃去看去闻去亲近自然。我和飞飞小朋友一起写日记,我打字,他写字,一起结束,共五十分钟。不过,我还要插入图片,又加了几句话。比较一下,两人角度果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