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游记(2023-09)-- 哈萨克斯坦篇 -- 第四集
- wang
- 2023-12-25
- 生活笔记
- 30浏览
- 0评论
这一集涵盖两天时间,在这两天里我们从阿斯塔纳到了阿拉木图,从北向南贯穿了大半个哈萨克斯坦,行程大约1200公里。
我在出门旅游时有个很大的优势,可以长时间开车或者坐车不会感觉很累,甚至我的腰椎和颈椎已经出现问题之后,对这事都没什么影响。小无姐虽然不太能开车,也能长时间坐车,但多数人都受不了。比如到阿拉木图的行程,第二天我们要赶路950公里,对我来说,一个人开全程那是妥妥的,根本不是事,可是埃米尔,年纪轻轻,才刚31岁,当初我们商量行程时,就说这趟路上他必须要找第二个司机一起走,虽然第二个司机不需要我们额外负担费用,但我觉得这样变成一车五人,舒适度会大幅降低,曾经试图说服他,还提出我可以替他开车,可惜埃米尔去问了警察,他们说只认真正的国际驾照,用中国驾照和翻译件不能在哈萨克斯坦开车。
所以,今天我们出发时就是五个人了,第二个司机是埃米尔的弟弟,他叫哈利尔, 比埃米尔小七岁。这哥俩长得完全不像,弟弟是更典型的哈萨克斯坦相貌,我猜他一定长得更像母亲,因为昨天看到他们的舅舅也是这个风格的。
第一天我们只走了200公里多一点,为了去看一个前苏联集中营旧址,那地方参观需要提前预约,埃米尔已经给大家预约了当天下午三点半的门票。
这一天的行程很宽松,上午没有其他安排,吃完早饭就出发往集中营附近的城市走,路程不远,也没啥风景,在车上随手拍了两张并不怎么好看的照片。
高哥也是完全不能长途坐车的人,虽然这事我早就问过他,这次的行程我也告诉他会有长途行车,他之前一直说没问题,可实际上超过两个小时如果不停车休息一会儿,他就很难受了。所以这段才两百多公里的路,中途也还是停车休息过。
这几张小猫就是休息时拍的,我忘了那是个啥建筑了,里面有好几只猫,它们超级搞笑,看到我们又害怕,又好奇,想跑又不舍得,身体摆出要逃跑的姿势,小眼睛却还瞪着我们看。只有那只俄罗斯蓝猫,果然是战斗民族猫,一点都不怕。
我们到的这个城市叫做“卡拉干达(Karaganda)”,也是哈萨克斯坦的大城市之一,我要没记错可能排第四。但这里除了那个集中营没别的可看,所以我们先直奔了住处,是一个公寓式酒店。很搞笑的是,酒店的小楼后面有家生产瓷砖的工厂,我估计是同一个老板,所以墙上还贴了好多瓷砖样品和销售电话。
办完入住之后,大家都有点犯懒,本来是说出去找个饭馆吃饭,后来改了主意,就在房间里吃了我们带的吃食,然后还睡了个午觉。等睡醒了,又开始后悔,不应该浪费宝贵光阴,还是应该去看看城市市容。
这种睡醒了就后悔的事呢,不提也罢,大家集合出发去看集中营,距离卡拉干达有50分钟的车程。我们到的有点早,停好车先进院子里转了一圈,第一张照片是主体建筑,这个楼是当初的原始建筑,只是经过了修缮。后面两张照片是门口一个类似纪念碑的东东,上面没写英文,现在我也不记得是个啥含义了。
地上这些像铁丝网一样的痕迹,是为了纪念当初。
沿着小路往里走,又有一些纪念碑,第二个没有介绍文字,不知道是什么,第四个和第五个分别是日本和拉脱维亚的,应该是为了纪念自己国家在这里的苦难者。比较有意思的是那两个人像,第一个是克格勃的创始人,另一个是列宁,最后还有苏维埃的标志“红色镰刀斧头”。
这些煤大概是这里取暖用的,我拍这张照片,因为埃米尔说,这附近有煤矿,当初采矿的都是这里的犯人。
快到时间了,我们走进大楼,之前只是预约,在这儿还需要买票,埃米尔正站在购票窗口前,有一对夫妻从外面走进来,男的直接挤到了埃米尔前面,埃米尔跟他对话了几句之后,女的突然一脸尴尬。后来埃米尔给我们讲说,那个男的加塞买票,窗口里的人问他从哪儿来,他说自己是美国人,还问窗口里的人他看着像不像美国人,埃米尔在旁边搭茬说“你不像美国人,美国人不会像你这样直接挤到我前面来买票”。
参观必须由导游带着,但那天是周日,英语导游不上班。当时只有我们三个是外国人,一开始说只能埃米尔给我们同声传译,后来也不知道是埃米尔争取来的,还是人家主动的,又变成单独给我们派一个导游,虽然也不是英语的,但还是好多了,没有其他游客,埃米尔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翻译。
参观是从一个地图开始的,非常直观的看出来,这个集中营当初的规模有多么巨大。照片里是哈萨克斯坦整个国土,中间那块深灰色的就是这个集中营。
这是模拟当时的岗楼,但这张照片没拍好,看不出岗楼背后的画是斯大林头像,导游当时讲说,那个时候到处都能看到斯大林的画像,是在告诉所有人,包括岗楼上看管别人的士兵,老实点,随时都有眼睛在看着你。
这个集中营开始于1930年,它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政府得到免费的劳动力。这里总共关押过一百万名犯人,有些人死在了这里,有些人被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这些是犯人的文件,上面经常有好几组不同的数字,因为文件会一直跟着这名犯人,如果他被转移到了别的地方,就会给他一个新号码。
这条走廊两边的路灯跟当时的一模一样,我们的参观也沿着这条走廊进行,每间屋子里有当时的照片、文件等等。
下面这些照片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敏感的人慎看。
这些是集中营的管理者,第二张照片里的四个人都曾经是这里的“高管”,左上角那位是克格勃的创始人,左下角是最坏的一个,他管理六年,杀了六万人。右下角的那位相对来说要好一些,他还是尽量救助了一些人。
这儿当初是这样的,现在房子前面那个喷泉也还在,最后我们临走的时候有个照片里能看到。
当初集中营的规模很大,当然不只有这一栋楼,这些照片里也是当时集中营的建筑,我隐约记得好像还说,后来有些房子曾经再次被当作监狱使用。直到现在,附近仍然留存有一些当时的建筑,只是都已经废弃了。
这是一个婴儿床,如果有女犯人在这里生了孩子,长到三岁会被从母亲身边带走,给与一个新的名字和身份,还会告诉孩子说,你的父母是叛国者。
在当时,集中营想抓任何人,只需要夜里直接开车到家里抓人即可,这些照片里的女士们,她们的丈夫都让她们去举报自己,这样至少这些女士不会一起被抓,可她们拒绝这样做,最后被关进了这里。我们的埃米尔小哥显然感情很细腻,讲到这段的时候,都忍不住哭出了声。
那个缝纫机是犯人干活用的,但我拍这张照片,应该是为了拍上面那张“斯大林慈爱的抱着小孩子”的图片。
这位女士是这儿的导游,她是俄罗斯人,或者应该说她是俄罗斯族,当然她是哈萨克斯坦人,但血统是俄罗斯人。这次走到的中亚三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都有俄罗斯族居住生活,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当地人,都对他们印象不佳。比如,他们非常不屑于学习当地语言,不尊重当地人和当地文化。从做事的态度上来说,这位女导游被安排给我们讲解,一脸的不乐意。后来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一个导游,是个俄罗斯老先生,第一天就严重迟到,还扯谎而且不接电话。还有一些他们开的饭馆,不管是服务员还是老板,态度都很恶劣。
扯远了,言归正传,继续参观集中营,这是当时的医务室,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医务室根本没有任何医疗能力,但犯人们仍然愿意被送到这儿来,因为在这儿至少每天都能吃上真正的饭,而平时,尤其如果被关进了单人牢房,每天就只给300克面包和一杯水,每隔三到五天才会给一次正常的饭。
看医疗室的时候还讲了个故事,说有个狱警,他的儿子由于意外被枪打伤了脸颊,他知道有个犯人是一位非常高明的外科医生,就去找他,说如果你能救我儿子,给他做这个手术,我就给斯大林写信请求放你出去。医生同意了,给他的儿子做了手术,非常成功,甚至连伤疤都没有留下,这位狱警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给斯大林写了信,让医生被放了出去。
看完医务室之后,下了一层楼,来到地下室,这里是模拟当时牢房的情景,只是模拟,当初牢房并不是真的在这里。
地下室里昏暗压抑,体现了当初的阴森恐怖,我们会沿着这条走廊继续参观。这张照片没拍好,虚的厉害,倒也跟这里的气氛很般配。
这就是当时的单人牢房,刚才说过,被关进这里面的人,每天就只能吃到300克面包和一杯水。
跟地牢相比,单人牢房就完全不算什么了,这地牢完全就是个地狱。犯人被关进去之后,往里面灌满水,甚至倒进人的排泄物,顶上被压住,根本不能站直。冬天,里面的人甚至会被冻在墙壁上,要硬扯才能把尸体弄出来。
这间也是牢房,看完刚才那两个,是不是觉得这里条件还挺不错,可是,在这样一个空间里最少会有四十个犯人同住。
这些都是模拟当时的办公室,在这儿讲过有一个女孩,先是在德国被关进集中营四年,后来想方设法逃了出来,回到哈萨克斯坦,又被关在这里十年,最后在这儿被枪毙。
这是一间育婴室。
这又是一个很可怕的地方,酷刑室,在这里有过三、四十种酷刑。那张桌子后面会坐着一个医生,但他唯一的职责就是如果犯人在行刑过程中死了,他要记下死亡的日期和时间,仅此而已。
这是执行枪决的地方,据说执行的人即使知道犯人是无辜的,仍然会开枪打死他们。
还有一个房间,因为里面的场景过于逼真和惨烈,很多人看过之后感觉非常不适,现在不再开放了。房间里是一些木桶,里面放着小孩的尸体,在当时集中营这种环境下,小孩子更是很难存活下去,冬天的时候,死去的孩子被冻得非常硬,就把尸体先放进木桶里,会变得稍微柔软一些,再挖个大坑一起埋掉。
看完这些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终于到了一个稍微缓和些的房间,这里有个雕塑,是一棵树被铁丝捆着但仍然在生长,旁边那些人是哈萨克斯坦的精英,寓意是说,尽管前苏联想尽办法压迫和残害,但真理仍然可以持续生长。
在这个房间里还有个大本子,如果任何人怀疑自己曾经有亲人被关在这里,可以把自己和亲人的名字写在本子上,会有专门的机构想办法帮他去确认。
这个房间是什么我现在不记得了,感觉像当时的高层办公室,那个大衣我还记得一点,说是当时的原物。
这张照片没太拍明白,这是个娱乐室,那一排排的凳子是看台(舞台在照片的反方向,所以我说没拍明白)。但是,这当然不是让犯人娱乐的地方,而是犯人们进行表演,让管理层娱乐的地方。不仅如此,观看的人永远都不会给犯人们鼓掌,因为他们不配获得掌声。
这好像是当时的海报,我不太记得了。
第二张照片里的斯大林画像讲过一些什么,但我现在完全不记得了,是不是跟他的生卒年月有关系来着,画像是挂在第一张照片那间屋子门旁边的墙上的。
这些数字是曾经被关押过(或是死亡,我记不清楚了)的各国人民的数量,我隐约记得当时埃米尔对这些数据有怀疑,好像是里面没有写犹太人还是什么来着。
这间屋子里的所有展品都是犯人们做的,还有最后一张照片是他们在采矿。就是在这儿,导游说前苏联时期军队里用的所有子弹,都是集中营的犯人们制作的,当然不只是这一个集中营里的犯人,在当时有成百上千这样的集中营。
看到这里,参观马上就要结束了,最后的一些信息说,有人还在继续研究当时这段悲惨的历史,他们的研究成果会被送到全世界的图书馆里。
最后的最后,如果还记得前面有两张非常可怕的照片,就是我说要“慎看”那段的最后两张照片,导游的解释让我有些震惊,她说这些照片是前不久刚刚从一个机构里送来的,这个机构其实百分之百了解当时的事实,但他们只透露出了百分之十。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这些已经非常令人发指的信息,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我们离开这里,开始返回卡拉干达,临走前,我又拍了一张这栋大楼和前面喷泉的照片,虽然行程刚进行了四天,但这里肯定会成为整个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三国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之一。
沉重的心情需要美食来缓解一下,我们直接奔了酒店老板推荐的当地餐厅。
第一个是红菜汤,但没有我以前在乌克兰吃过的好吃。第二个我都忘了是啥肉,只记得味道不错。第三个汤应该不是我点的,就没法评论味道了。第四和第五是配套的,在哈萨克和乌兹别克都有这种汤面,说是汤面,但汤和面总是分开上,可以自己把汤倒进面里,也可以单独吃,这种面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吃过一次超级好吃的。第六个是最普通的西红柿沙拉,但人家这儿的西红柿是真的好,能吃出小时候的味道来。最后一个是种“包子”,有点让我想起了格鲁吉亚的“辛加里”。
吃完饭我们去买第二天的补给,超市照片以前发过海量,就不再发了,只有这张,还是值得发一下,看这像不像已经回国了。
这一天到此就结束了,回住处洗洗睡,第二天是长途奔袭的一天,也是一路无话的一天。
以前我的游记里总是有很多“早餐照”和“床照”,这回好像还一张都没发过。第二天早上起来,按说我们约的是8点45就开始装车出发,我竟然还有时间拍了床照。这个公寓酒店的性价比相当高,屋子很宽敞,而且有厨房设施。我和小无姐住一间,虽然只有一个床,但我睡的沙发也很舒服。比较搞笑的是埃米尔兄弟俩,他们房间里的沙发是能打开变成床的,可这俩人不知道,一起挤在双人床上睡的,也就幸好是兄弟俩,不然岂不是很尴尬。
中亚的地貌大部分都没什么风景,我们会路过一个湖,但也没啥好看的,而且哈利尔块头比较大,一直都是他坐在前座,我在后座也不方便拍照,路上就没啥照片,只有这一张,是因为看路边那些用来挡雪的围栏新鲜,才拍了个照片。
一路上主要就是停车休息、上厕所、加油,所以照片也就跟这点事有关系,第一张照片可以看下哈萨克斯坦的油价,第三张照片是个卫生间,那张里的信息量其实还挺大的。
住酒店时,通常会有一个规律,卫生间是最能真实体现酒店档次的地方,有时候一进房间觉得挺不错,性价比超高,等一进卫生间就发现,嗯,还是一分钱一分货。现在我感觉到,卫生间也能体现一个国家真正的发达程度,就像照片里这个,埃米尔说,哈萨克斯坦人自己都在抱怨,这些卫生间太差了。
这张照片里还有个额外信息,我一直觉得,随手关门是个小事,但挺重要的,比如天气冷的地方,室内有取暖设施,就很需要随手关门,比如这个卫生间,如果天气不好刮大风,不随手把门关好,恐怕很容易被风刮坏,但很多人并不注意这事。上次在格陵兰,那边天气冷,需要随手关门,可当时那位同伴,是一位当惯了领导的男同胞,出来进去从不关门,就只管走自己的,最后导游小姐姐实在看不下去了,直接了当给他指了出来。还有我在阿根廷住过一个民宿,是一个房子里有两套公寓,共用同一个院子,邻居是几个荷兰人,也没有随手关门的习惯,每次他们出去,从来不关院门,就让门敞着。
这个很有特色的小植物,是我们到达阿拉木图之前拍的最后几张照片,可惜也没拍好。当时还有个负面的小花絮,我在拍的时候,高哥从旁边走过,用非常鄙夷的口气冲我说了句“拍那玩意儿干什么”。
第一天我们逛阿斯塔纳的时候,我发现高哥的节奏过快,而且对什么都是三秒钟热度,没有任何热情,就跟小无姐说了句,看来以后不能再一起玩,小无姐立刻批评我说别这么快下结论,我觉得她说的对,就收回了自己的想法。可是,随着行程的进行,又发生的三件事越来越让我觉得,实在是不可能再跟高哥同行了,今天这个小花絮,就是其中之一。
哈萨克斯坦城市之间这些公路上的设施,不光是卫生间不好,加油站也不太够数,埃米尔随车带了20升油,我们快到阿拉木图的时候,最后一次停车休息,他和哈利尔一起把油灌进了车里,当时车的油箱马上就要空了。
这时候已经晚上九点半多了,可我看到旁边还有个卖西瓜的摊子,而且也不止这一个,之前还看到好几个,就很好奇,这么晚了为啥还在这儿卖,没想到埃米尔告诉我,哈萨克斯坦人超喜欢过夜生活,夜里都不睡觉的,一般从晚上11点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4、5点,这些卖东西的就是在等那些夜里来“嗨皮”的人。
尽管从阿斯塔纳到阿拉木图这一路上,很多地方路况很差,有很长的施工修路等等,但我们比预计的时间还略早一些,晚上十点多就到了住处,是个民宿,本来我知道会晚,特意定了个能自助入住的,没想到还是需要房东给我们钥匙,说是原来在单元门口装了密码盒,但邻居们有意见,说不安全,只好拆了。好在埃米尔都已经联系好了,我们到了楼下之后,房东很快就送来了钥匙,还和埃米尔一起送我们上楼,大概讲了讲公寓里的情况,然后房东走了,也赶紧让埃米尔回去休息了。
就像开头说过的,这种只是开车赶一天路对我来说跟休息了一天没太大区别,完全不累,所以这回终于想起来拍床照了。这个公寓跟阿斯塔纳那个一样,也是三居室,有两个卫生间,而且我发现这边的公寓设计都有个通病,浪费空间。
从这两张照片可以大概讲一下公寓的结构,第一张是我的卧室,从第二张能看到,正对面那个门里是厨房和餐厅,从我的门口右转,同侧是另外一间卧室,对面是一个卫生间,再往右就是入户的大门。门左边斜对面是一间卧室,再往左是另外一个卫生间。所以从入户门到左边那个卫生间门之间,是一条还挺宽的走道,两边都是门,是一块很难有利用率的空间。阿斯塔纳的公寓比这个还不如,这好歹是长条走廊,两边还能放个换鞋凳、边柜之类的,阿斯塔纳那个,入户门进来是个不规则的方形空间,周围一圈门,彻底利用不了。
这一集终于回归了以“床照”结束的传统,就不找其他结束照了,下一集将是非常充实的阿拉木图一日游,敬请期待。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若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转载请注明 : 文章转载自 » 纵马网 » 生活笔记 » 中亚游记(2023-09)-- 哈萨克斯坦篇 -- 第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