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到什麼地方,都有一種因緣,你滿心想做得事情,倘若機緣不湊,雖然目的近在咫尺,也難即時達到;反過來說,在無心之間,倒可以遇到意外的獲得。譬如我這次和惕同到宜興去遊張公洞和善權二洞,就完全符合了這條定例。怎麼說呢?惕以前是沒有到過宜興,我却於十八年秋間到宜興遊過了一個洞,所以這一會他想兩洞全遊,我却着重在沒有遊過的一個。在我們到宜興的晚上,旅居宜興的友人們就忙着借雇汽艇和拖船,籌備一切。因爲兩洞距離極遠,一天之內,不能兼遊,於是他們來徵求我們兩洞遊程先後的意見,此時我恰將已經遊過的一個洞名忘機了,他們却想揀我沒有去玩過的一個洞先去,問長問短的問了我好久,才決定我已經去過的是張公洞,現在要先去的是善權洞。善權洞離宜興城七十里,我們在早上七點半鐘登舟,開行不久,就進了西氿湖,離湖不遠的銅官山脈,緜亙不絕,翠碧迎人,一路風景超絕,他的好處,實在我們無錫濱湖山水之上。出西氿湖後,兩岸的許多石灰窰,排列參差,更饒風趣。十點多鐘,舟泊祝陵——相傳梁山伯祝英臺故事中祝英臺的故里。登岸後,大約步行了兩里路,到山脚下善權寺中休憩,相傳這寺就是火燒紅蓮寺的一書中紅蓮寺的遺址。過寺登山,循着石級走路,還不覺得過分吃力。沿岡直上,屢經紆迴,得半新建築物一所,廳堂尙軒敞。過廳後,分東西兩道,向東走,山徑彎曲,有石牌坊矻然矗立,地勢陡下,我們走着人工鑿成的雲頭石級數十級,於是善權洞赫然在目,洞口廣闊約七八丈,高低相同,此時我舉目一看,啊呀!這不就是我在十八年秋天來過的一個山洞麼。洞口冷氣直沖,進深約有二十多丈,在洞口四五尺的中間,有小須彌山一座,危然聳立,古氣盎然。這時我們抬頭四望,洞頂各處的石鐘乳,好像葡萄般纍纍垂着,有的更像雲霄間的煙霞,有的也像海洋中的泡沫,十色五光,千奇百怪。全洞地勢平坦,舖以水泥,各處磁座雜置,可居數百個人而不擠。更進,四圍乳石嵯峨,頭角崢嶸,有龐大如象,耳目畢肖的;有神威如獅,首尾篷然的;有像農夫們的蓑衣的;有像瑯環間的仙葩的,總之奇形怪狀,不可究詰,極天地造物的大觀,目不暇接,筆墨難以形容。洞中右邊乳石起伏不平,塑有十八羅漢,神氣生動。洞的末端漸狹,於是中洞全景遊覽完畢。中洞末端更得一洞,闊僅數尺,其中黝然深黑,我們各人都燃火把一個,循石級而上,達到了善權洞的上洞。全洞不透光線,一路盤行而上,遠看各人手中的火把,好像中夜的明星,更像看到了上海舞臺劇《開天闢地》的佈景。洞中石鐘乳亦纍纍下垂,有一處岩石間嵌有石龍,神態宛然;還有一偉大鐘乳倒垂成柱,表面極詭奇之致,石色晶瑩,潔白可愛。我們在上洞中平地上巡視多時,數經盤旋,從另一石級紆繞出洞。這上洞的全面積大於中洞。上洞在中洞之上,遊過了中洞方才能到上洞。出了中洞,繞過廳堂,向西往東,下山,計歷石階一百餘級,於是就到了水洞,也就是下洞。洞前澗水琤琮,悅耳可聽。洞口的廣闊和中洞相仿,兩旁石壁,也極詭奇怪異之至。因爲最近雨水不甚多,洞內可供步履,我們進洞走了二百多步,有石鐘乳下垂及地,根幹枝葉,與眞松活脫無二。再在碎石下走一百多步,得水口,洞爲水浸,乃成小河,備有平底無艙小艇一,我們七八個人登舟沿洞向前深駛,洞頂高低不齊,有時可以直立,有時幾需平臥。岩石間泉水滴落,有聲如珠。全洞黝黑,非持火把不能見物,行了約有半里,遠遠微透光明,漸行漸亮,這時我們好像目覩桃花源記中的景象一樣。洞口高僅及尺,岩間有巨大桃形凹入石內,亦一奇跡。此洞自前山直通後山,在中洞之下。上中下三洞都已遊畢,計共費時兩點多鐘。各洞蝙蝠羣棲,碩大如貓,鳴聲嗞嗞。登岸後,便進了善權寺的後門,休憩片時,即下山登舟午膳。舟抵城外已在晚間。次日大家本來相約再赴張公洞,因爲汽艇已有他約,祇得作罷。張公洞不知在什麼時候才有機會的時候再去,善權洞我却於無意中又遊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