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随笔】津城游记

旅行时间:2023.12.28-2024.1.1

或许天津在许多人眼中,只是一座新式进步的城市,却空有繁华的设施、而缺乏游玩的趣味。但在我看来,津城此行,恰是饶有风趣。

我更注重灵魂的旅行,而非单纯肉体的贪欢与享乐。尽管往来天津的路途体验并不算舒适:绿皮火车上寒冷,拥挤,烟味浸透满身,但当黄昏时刻,我看到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粼粼海河,看到夕阳西下时行人灿烂的笑靥、未曾亲耳聆听到的那热情洋溢的乡音,便知此行满足矣。

天津,是一座新旧交融的城市。它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满是琼楼玉宇,而是辉煌、崭新林立的高楼群与斑驳的石板道、矮矮陈旧的低墙映衬配合,正如新与旧的文化在历史变革的辘辘车轮间碰撞共存,新与旧犬牙交错,谱写出并不违和、包容多元的现代化大都市。不像拆迁过的小县城,在几十年间急切割舍抛却了一切的陈旧,仿若迫不及待与昔日的闭塞、贫穷作别,匆匆拔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再不见昔时模样。

岁末的寒冷,为天津徒增一番苍凉厚重感,漫步其中仿佛置身隔世。济南往北刚下了一场大雪,我们到来时天津的雪仍零散伏在路旁,同灰白色的欧风建筑交相辉映:曾有一瞬恍惚,这是百年前的雪,清末、民国时的雪,偶然跨过漫长光阴、携带着跌宕的记忆一路飘荡到这来。海河蜿蜒、已然结冰,光滑的冰面倒影着夕阳的余晖和大厦点起的霓虹,惬意的老老少少被厚重的冰面托举,或是嬉戏,或是漫步。如若时机得当,还能慕名而来,于午后偶遇勇猛而不畏寒的天津本地大爷大娘们在冰面上凿出一出水坑,观赏到鱼贯跳水之奇观。

体味欧洲文化风情,不必离乡别井去往千里之外:天津给足了浸润异国风情的氛围感。徜徉五大道,体味百年人间烟火色、万物岁月长。置身意风区,何羡欧罗巴策马的亚历山大大帝潇洒魁梧、与普赛克痴缠的丘比特清秀娇小,更有但丁、马可波罗、金狮许愿池等一概欧式塑像巧夺天工。漫步北安桥,桥边的仿欧风雕塑,亦是中西结合般的静美:抱琵琶、梳双鬟髻的神女神情静谧、安然,她就那样从容而立,慈爱地凝望着往来的行人,永恒弹奏着岁月安稳之曲;坐骑神兽的女郎,衣袂纷飞、恍欲凌空直上、平步青云。是夜,于海河旁缓缓归,夜色如墨、圆月高悬。抬首间,看哪处群星垂直于墨色天幕中流泻?原来那是高楼上嵌着的淋漓灯火,被冬风接续射落海河之中。

“中华百年看津城”。天津承载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许多民国名人的故居都原封不动地伫立在天津城的各道上,无论是欧式洋楼还是红砖别墅,都能在这里一窥百年前的风貌,它们述说着天津的百年变迁与中国的沧桑近代变革历程。

白塔湖边矗立的是周邓纪念馆。伟大的情怀激荡我心,在敬仰、怀念之中默默记下“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西花厅的海棠依旧,正如伟人的精神力量,仍在中华腾飞之时绽放在山川大海。

静、张二园混杂在并不起眼的民巷之中,静静述说着天津往事。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在此二园居住。“静坐观众妙,端居味天和”,末代帝后身不由己、抱薪救焚的命运与抉择令人感慨唏嘘。百年间转身回眸,静园与园主早已沧海桑田。

辞旧迎新在津城。濒临年关假的天津,一扫昔时的匆忙与空旷,各处景点人山人海、各处路段车水马龙。随意登上滨江道旁的天桥,便能窥见马路上的车流如冰流,无缝隙穿梭涌动;古文化街叫卖不绝,“少帅”张学良故居、“爱玲咖啡馆”门庭若市,西开教堂的圣歌洋洋盈耳、在新历伊始轰烈奏起平日少有人驻足倾听的管风琴。

世纪钟的钟声缓缓响起,解放桥上人头攒动。人们在火树银花之间,庆贺新的一年来到。乘车缓缓归去,挥手别津城,仿佛在与天津沧桑的历史作别,在与民国灰白的历史作别。

此去经年,已是海晏河清,已是四海承平。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