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团六连战友自驾游内蒙古(上)—— 探访二师师部、180电厂和化肥厂三处兵团旧址
- wang
- 2023-08-17
- 生活笔记
- 38浏览
- 0评论
十四团六连战友自驾游内蒙古(上)
探访二师师部、180电厂和化肥厂三处兵团旧址
作者:杨杨
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在召唤,大型《内蒙古兵团画册》编委会筹备组要到十四团开展航拍、扫描照片和收集历史资料等工作,助力兵团画册,一路同行。
7月23日早8时的京藏高速公路百葛服务区,三辆轿车(其中一辆七座商务车)已会齐,六连12名战友及家属和四连代表MM共13人整装待发,自驾游内蒙古起程了。
战友们乘坐的三辆轿车紧紧跟随,长城从车边飞驰而过。
一路奔波,一路笑语,途经三个服务区的短暂休息,六七个小时后终于到达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兵团画册》编委会筹备组负责人李新生战友早已在宾馆等候,六连呼市战友和原六连后调入五连的呼市战友、兵团老师的学生也来到宾馆等候。战友相见格外亲!
那里是南二环,呼市战友介绍道。
难得相聚,大家在宾馆门前合影留念。
新生主编向呼市战友介绍《内蒙古兵团画册》的情况,并向他们征集兵团时期的老照片和资料。
新生主编与战友们合影留念。
走过天桥,呼市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
共进晚餐,其乐融融。
留下难忘瞬间。
新生主编与六连、四连代表共议行程路线,四连代表MM留下与主编同行;六连战友则继续西行经包头住宿一晚,接上两人后继续行驶。两支队伍在乌拉特前旗会合。
六连战友乘坐的三辆轿车驶出呼市,沿阴山山脉的高速一路向西,行驶210公里左右来到了草原钢城包头市。在这里与包头战友会合,两人加入14人一路同行。
第二天一早从包头市出发,直奔二师师部、180电厂和化肥厂三处兵团旧址。汽车走高速上110国道,行驶95公里左右一个半小时后,便来到了110国道路边立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师部旧址”的高大庄重的纪念墙壁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师部领导名录
二师师长:孟昭贤
政委:田益国
副师长:崔勇华、张成招、赵根喜(曾任参谋长)、范俊德、刘作万、石以德、张剑
副政委:胡向军、张志明(曾任政治部主任)、王勇智、岳雨林
参谋长:江树河、王飞
政治部主任:许致和
政治部副主任:宋焕武
后勤部部长:杜其华
后勤部政委:肖丰唐
二师被服厂:厂长武盛兴,教导员张康健,副厂长李生,副教导员马永满
——以上信息源自网络
纪念墙壁正面: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师部旧址
纪念墙壁背面: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简介
在这里巧遇郝老师。原来兵团撤离后这里是小学校,郝老师就在这里任教,所以对兵团情有独钟。现在他经常来这里走走看看,向来访的兵团战友介绍师部旧址的来世今生。
向坚守在这里的郝老师致敬!
照片左一为郝老师。
握握手,很高兴认识坚守在这里的郝老师(照片右一)。
采访郝老师。
郝老师(照片右一)介绍说,兵团撤离后,当地政府于1976年接管了兵团小学,改名为″乌拉山小学″,并搬入到二师师部旧址。
2010年有学生300多人的乌拉山小学撤销,合并到乌拉特前旗第八小学,撤销后老师和学生都编入乌拉特前旗第八小学。
郝老师还说,这个红色夺目的纪念墙壁大约是1996年由乌拉山小学建立的,用瓷砖砌成,原来墙壁上一面镶嵌着天安门城楼,一面镶嵌着中国和世界地图图案。现在这个纪念墙壁是新装修的,把原来的图案覆盖住了,以新的形象耸立在原地。
六连战友在旧址前与郝老师合影留念。
二师师部办公室。
六连战友Z治忠原是十四团宣传队队员,经常参加师里组织的文艺汇演,也来师部办事,还曾因为排练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时肩部受伤,来这里师部的医院(不是二师医院)烤过电。
我们请他介绍一下师部办公室的情况。
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50多年前的师部办公室看一看,探秘究竟。
从门前的车水马龙、现役军人和兵团战士的出出进进,到充满生机勃勃的小学校,再到房屋空置......二师师部走过辉煌和衰落。
乌拉山下,呈“王”字形的办公用房、高高耸立的旗杆和院内的广场依然存在,她们无言地诉说着这段共和国的特殊历史,默默地见证着这段载入史册曾经轰轰烈烈的兵团岁月。
感谢乌拉山小学对旧址的使用和维护!
感谢红色纪念墙壁成为新的地标建筑!
感谢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旧址的关心和呵护!
在此,昔日的兵团战士,向你们致敬了!
离开二师师部旧址,驱车二三公里,来到了内蒙古兵团180电厂(现乌拉山发电厂)。
180电厂为内蒙兵团直属团级,1970年筹建,1971年兴建,1974年建成投产。1975年兵团撤离后,有1221人的电厂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电管局。
昔日的国家重点工程之一,现在老厂房沧桑破旧,历经风雨,承载着兵团人无数难忘的故事和记忆。
走进乌拉山发电厂(原180电厂)
我们建的一期工程水塔就在那里。
在当年水塔(已被炸除)的位置,当年建设者立起一块纪念石。
纪念石的正面刻有“坚守”二字。
台座上方刻字“创业艰辛你垂范 守土有责我当先——献给坚守乌电的人们”。
台座下方刻有“安邦军...霍欣革”等众多人的名字。
纪念石的背面刻有“人和”二字。
台座下方刻有“王飞虎...张婷婷”等众多人的名字。
我们也在纪念石前留个影,以纪念我们逝去的青春芳华。
离开180电厂旧址,驱车二三公里,来到了内蒙古兵团化肥厂(现乌拉山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化肥厂为内蒙兵团直属团级,1970年兴建,1974年建成投产。1975年兵团撤离后,有2240人的化肥厂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燃化局。
昔日的国家重点工程之一,现在已是断壁残垣,一片废墟。
六连举光战友在建厂初期的1970年19岁时来到这里,是创业者和建设者。时隔47年后,已过七旬的他,第一次回到第二故乡,第一次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感慨万千。
1970年来的时候这里是一片空地,现在又是一片空地,时代在发展,今非昔比了。
年少时,在化肥厂工作了六年,今日一定要在这破旧斑驳的厂门前留个影,以纪念拼搏奋斗的青春时光。
讲述,倾听。
从厂门口向里探望,一片废墟......
半个世纪前的厂房依稀可见。
那里是厂房。
在化肥厂旧址前合影——我们来了!
依依不舍总有离别,探访完三处重要的兵团旧址后,继续驱车前行,来到了原兵团十九团驻地——“塞外明珠”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多功能湖泊。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是国内湿地的重要保护区。
环境优美的乌梁素海。
水鸟一家。
鸟类的天堂。
蒲草丛生,水草富集,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现在每年有600多万只鸟类在此繁衍生息。
在大门口处的旅游服务中心,在摆渡车上,在游船上,所见工作人员都是精神饱满,喜悦于心。在游船上特意问起船老大,现在每天游客多吗,船老大用浓重的河套口音说:“多哇,现在每天差不多有2万人哇。”真是令人高兴的喜事啊!
在“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走进乌梁素海”的宣传牌下,我们请一位稍有点年纪、但肯定比我们年轻的过路游人为我们拍照合影。当他看到我们打开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六连的旗帜时,不禁肃然起敬,连声说“你们是老前辈了!”又听说我们是从北京自驾游来的,更是竖起来了大拇指。他说他是内蒙人,也是专程来这里旅游的。他说,我知道内蒙兵团,你们为内蒙古建设做出了贡献!
此时此刻,这位老弟发自内心的真情实露,让我们非常感动,内蒙兵团匆匆走过七年,百姓没有忘记!身为兵团人,那种荣誉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照片右一为这位路人老弟。
这张合影,就是这位老弟为我们拍摄的,它承载了一位普通当地人对内蒙兵团的记忆和肯定,值得回味的一刻。
走进“乌梁素海湿地候鸟展览馆”。
这里有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鸟类标本。
走进“乌梁素海湿地候鸟展览馆”。
在这里还意外发现与兵团有关的事情。
展板中写道: 1976年,河套地区开挖、疏通了总排干沟。总排干沟的排水成了乌梁素海的主要来源。河套灌区形成了“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排水-乌梁素海调蓄净化-退水进入黄河”的完整循环系统。
开挖、疏通总排干沟这一艰巨的功在千秋的水利工程,就是以兵团人为主力的建设大军艰苦拼搏的贡献!
就是这里,是兵团人完成的!
那是1975年冬季到1976年春季的时候,数万兵团战士奋战在总排干水利工程工地。三九严寒,环境恶劣,但工地上红旗招展,战士们斗志昂扬,你追我赶。没有挖掘机,没有推土机,没有任何机械设备,要在冻土上扩宽河床、疏通河道谈何容易,完全凭借着人挖锹铲肩挑、靠着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实干出来的啊。后来炸开冻土作业,但炮声轰鸣,危险时时存在,我连就出现两次三人被冻土砸成重伤的事故。
几经磨难,几经奋斗,兵团人终于用青春热血和汗水完成了这一宏伟工程,造福八方。
回顾这一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概括。40多年过去了,这一工程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巴彦淖尔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没有忘记,作为建设者,兵团人感到“无比欣慰”。
今天我们行舟湖上,只见乌梁素海碧波荡漾,水天一线,芦苇繁茂,鱼跃鸟鸣,美丽景色尽收眼底。
这里游人络绎不绝,旅游市场红火,塞外明珠,久负盛名,名不虚传!
在乌梁素海纪念石前合影。
兵团时,我们所在的十四团与十九团相邻,连里还组织战士们到乌梁素海打芦苇捕鲤鱼拾鸟蛋,每次都是兴高采烈满载而归。接下来是炊事班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大柴锅垮炖黄河大鲤鱼咕噜噜冒泡泡,烟火扑鼻,香气四溢。
那年那月的那些舌尖上的记忆,好像就在昨天,挥之不去......
乌梁素海的落日余晖。
向第二故乡苏独仑农场进发,参与《内蒙古兵团画册》的航拍、扫描照片和收集历史资料等工作,这些将在美篇(中)里呈现。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若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转载请注明 : 文章转载自 » 纵马网 » 生活笔记 » 十四团六连战友自驾游内蒙古(上)—— 探访二师师部、180电厂和化肥厂三处兵团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