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从青岛到湖北神农架自驾游第二天:蒙山之巅、黄河之弯

上周,我带着娃和爸妈开车去了趟神农架。

连去带回用了九天时间,全程3283公里。

第一天:参观平邑天宇自然博物馆。住平邑。(点击查看)

第二天:游览平邑蒙山龟蒙景区、途中游览兰考黄河景区。住许昌。

第三天:参观许昌曹丞相府、途中游览丹江口水库大坝。住神农架木鱼镇。

第四天:游览神农架神农顶。住神农架下谷坪乡。

第五天:游览神农架猕猴乐园、大九湖、探秘神农架演出。住神农架木鱼镇。

第六天:神农架天生桥、神农坛、官门山、天燕景区。住神农架松柏镇。

第七天:途中游览南阳诸葛亮卧龙岗。住开封。

第八天:游览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包公祠、开封府。住邹城。

第九天:游览曲阜尼山圣境。回家。

书接上回。

二天一早,我们在酒店吃完早饭,与大为夫妇一起直奔蒙山。从酒店到蒙山,大约一刻钟的车程。

来到景区,天空开始飘起小雨,很舒服。

昨天陪我们一起晚餐的永庆为我们准备了车子、雨伞和水。

2013年端午节,我们几家曾经到蒙山山顶住过。也是像现在这样,天空飘着小雨,雨水打在树叶上,苍翠欲滴。

我问大为,当年我们是在这里住的吗?

大为说,蒙山不像是泰山。蒙山有好几个景区,分散在平邑、蒙阴、费县等地。上次我们去的是蒙阴的蒙山山顶。

永庆说,蒙山旅游区分为四个景区,平邑的是龟蒙景区,蒙阴的是云蒙景区,费县的是天蒙景区,沂南的是彩蒙景区。位于平邑的龟蒙顶是蒙山的最高峰,孟子说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就是指位于平邑的蒙山主峰,海拔1156米,是仅次于泰山的山东第二高峰。

永庆说,传说当年有位封疆大吏曾经登临蒙山,在山脚之下看到山上云雾缭绕,根据以往经验,此时并不具备登山条件,由于其对蒙山慕名而来,执意上山,随从只好先上山探路,到达山半腰后发现随着海拔升高雾气加重,能见度极低,便下山告诉他没有上山的必要,可是其执意要上山,结果他所到之处,逢山开雾,皆云开雾散,这让其很是兴奋,回去之后不久便扶摇直上,最后几乎位极人臣。从此若有机会,他常派夫人前来蒙山祭拜。

永庆说,山顶有个老寿星石雕,是对一座山进行的雕刻,今天也是云雾缭绕,看我们这次有没有那位大人物那么幸运,在云雾中目睹一下老寿星石雕。

我说,若是看不到老寿星石雕,那就努力成为老寿星。

大家哈哈一笑。

旁边有一个玻璃桥,由于雾气太大,整个玻璃桥都被云雾包裹在里面,低头望去,谷底全是云雾,尽管少了惊险之感,但在云雾之中漫步的感觉也很美妙。

在云里,在雾里,我们边走边聊。我给这幅图片起了个名字叫山中一仙翁,桐桐就像一只撒欢的小鸟,尽情在蒙山上奔跑跳跃。

永庆说,这里之所以叫龟蒙景区,是因主峰状如神龟伏卧云端而得名,并且,空气中负氧离子特别多,可以用爆表来形容。同时,山中有许多石头的形状与乌龟的形状特别相似,主打一个祝福长寿的寓意。

走走停停间,山顶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孔子小鲁处”几个大字近在眼前。

在小鲁亭对面,就是蒙山极顶标志柱了,上书“蒙山极顶 一一五六米”。


再往前,就是蒙山顶的玉皇庙了。就在我们参观完毕,准备拾阶而下时,太阳竟拨开云雾出来了,光芒照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下山途中,途径“神龟入海”景点,这时,雾气又渐渐浓了起来,时而像雾,时而似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神龟入海”象形石在雾气的笼罩下时隐时现,显得分外神秘。

游览完神龟入海,我们来到了龟蒙景区标志性景观“鹰窝峰”,这座山峰绝壁如削,峰顶生长着数棵千姿百态的松树,整个山峰远看就像一个巨大的盆景,非常漂亮。

永庆说,鹰窝峰因其险峻异常,整座山峰如刀劈斧削,唯有苍鹰才可飞临其上筑巢而得名。

大为说,“鹰峰夕照”被列为古蒙十景之首。自古便有“不到鹰窝峰,枉为蒙山行”的说法。

在拍摄地旁,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鹰峰奇观的由来。上面写道鹰窝峰主体岩石为距今二十七亿年前后,中酸性岩浆深成侵入形成的花岗闪长岩类,后期经构造作用垂直节理发育,又经长期风化剥蚀作用形成悬崖绝壁景观。

是啥意思呢?

27亿年前,这里曾经有过岩浆喷发随着时间的推移,熔岩冷却了下来,形成了一种叫做“花岗闪长岩”的石头,构成了鹰窝峰的中心部分。

后来,又发生了很多地质变化,使得山里的石头出现了裂缝,再后来,天气和自然力量也对这些石头进行了改造。经过长时间的侵蚀,一部分石头被风吹走了,一部分石头被雨水冲刷走了,只留下了陡峭的悬崖和峭壁。这就是为什么鹰窝峰上会有很多高高的石头墙,看起来像是被刀切割过一样。

简而言之,鹰窝峰上的这些高高的石头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火山熔岩变成了坚硬的石头,然后经历了地球变化和自然力量的影响,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壮观景象。

告别了鹰窝峰,已经到了中午时分。

永庆在山下安排了独具平邑特色的午餐为我们送行。

感谢大为一家!

用过午饭,我们告别了大美临沂,赶往许昌。中间在服务区休息了二十分钟,为车子补充了足够跑到许昌的电量,继续出发。

从临沂到许昌,必经兰考。

历史上,黄河多次在兰考决口。最近一次大决口是在1855年,河水在冲积扇上自由漫流,随意摆动了20多年后,才最后形成了现在的黄河河道。使黄河在这里原来的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形成了一个“U字形”大弯,成为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黄河的入海口也从此由黄海变为了渤海。此处也由原来的黄河变成了现如今的黄河东岸,这里也有了名字,“东坝头对东坝头来说,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体会应该最深刻!

下图箭头所指就是位于东坝头的黄河水利风景区。

五月份我出差时,曾有幸在飞机上拍摄到了黄河U形大转弯的壮观景象。

现在,这里成为了风景区。

当年可不是这个样子,这里曾是兰考县的最大风口,风沙危害着整个兰考,沙丘连绵,农作物根本无法生长,当时有很多村民不得不外出逃荒。

焦裕禄也因鞠躬尽瘁治沙丘而被我们熟知。

摘录一段兰考政务网的介绍,

黄河在兰考的多次决口,其结果就是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的形成。正因为黄河的不断决口与河道的来回摆动,在兰考这个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地方留下了一条又一条黄河故道和断堤、废堤。断堤、废堤和村庄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大风口,冬春季节5到7级的大风十分常见;黄河故道上的黄沙随风起落、堆积下来,又会形成大面积的风沙地和一个个移动的大沙丘;夏秋多雨,坑洼不平的土地上,到处积水,形成了难以治理的内涝;这里冬春天旱,涝地里的水蒸发后,又形成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兰考大的风口就有80多个,风沙地36万亩、涝地24万亩,还有26万亩的盐碱地,而当时兰考的耕地面积不足一百万。
严重的“三害”,导致了数百年来兰考老百姓的极度贫穷。走投无路的兰考百姓,不得不携家带口外出逃荒要饭。1949年前,一般年景,有40%-50%的人要外出要饭,受灾年份,常常达到80%以上。1913年兰考通火车后,“蹬大轮”扒火车成为兰考人外出要饭的主要选择。当时,“兰考的,大爷”曾全国闻名。相信大家看过电影《1942》,那年河南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上百万的河南人被饥饿、浮肿、夺去了生命。而兰考是河南的重灾区之一,这里不仅有旱灾,还有内涝、盐碱,甚至蝗虫。所以,电影中那一幕幕的逃荒景象,正反映了兰考百姓真实的生存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的水患问题。对河患严重的兰考十分关心。所以,毛主席于1952年和1958年两次到兰考视察黄河。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来到了东坝头黄河,考察了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的这个地方。然后,毛主席从我们身边的东坝头险工1坝一直走到杨庄险工地段的9坝。在离开黄河的时候,毛主席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62年,焦书记来兰考工作,那个时候是兰考“三害”最为严重的时期,全县90%以上的土地长不成庄稼,粮食平均亩产只有43斤。没有办法,百姓只能成批地外出逃荒要饭。
面对无情的天灾,面对多重的困难,焦书记义无反顾,忍着肝痛、背着干粮、拄着棍子,与“三害”调查队一起,长途跋涉5000多里,追风口、探流沙、涉洪水,寻找治理“三害”的科学办法,并和群众一起,一身水、一身泥的挖水渠、抬胶泥、压盐碱。焦书记拼上老命,大干了一场,生生救活了无望中的几十万兰考人的生命,而自己却被活活累死。焦书记虽然走了,但却树立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永恒的精神丰碑。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时指出,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直到今天,在兰考大地上,当你碰见一些老人,一些大字不认一个的农村老太太,一提到焦书记就会潸然泪下。记得在清明节,有一个老大爷,在给焦书记上坟时这样说,“焦书记,您是县委书记,放着那么好的日子不过,陪着俺兰考人受苦。临走的时候,连一个白面膜都没让您吃上,连一碗面汤都没喝……俺兰考人对不住您哪!就这样,焦书记永远活在兰考人民的心中。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这里已是风景如画

站在岸边,妈说,你看这些旋涡就在脚下,说明这里的水很深,水流很急。

桐桐说,原来这就是旋涡呀!

桐桐一下车就四处找石头,想打水漂玩,我冲他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他说:“奔流到海不复回”!哈哈。

我们又在岸边看了看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碑文,沿着黄河岸边溜达了一会,驱车欣赏了黄河大堤坝顶风光。

随后直奔许昌,于当晚8点抵达酒店,吃完晚饭,美美的在大池子里泡了个澡,把车子充满电,休息。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