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阳光洒落露台,我们收拾衣物又要出发了。今天将从布德瓦出发,经岩壁修道院、杜米托尔国家公园、跨越塔拉峡谷大桥离开黑山共和国,再次进入塞尔维亚腹地。总行程近400公里,用时约7小时。再加上三个景点的参观时间,肯定是紧张的一天。从老城出发首先进入海岸公路,虽然前一天始终沿海岸线探访中世纪古城,此刻依然恋恋不舍。我们在每一个停靠点驻足,再次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吹一吹亚得里亚的海风。遇到游人,相互寒暄、互道问候。他们中有开着房车的孤独旅行者,也有酷炫的摩托车手。游人中原俄联邦和东欧人偏多,毕竟在这里旅行的性价比高,且有语言优势。东欧各国虽有自己的语言,但都属于斯拉夫语系,存在很多共性。且前苏联时期,俄语是这些国家的第一大外语。两个俄罗斯小伙主动过来和我们用中文交流,其中一人说他曾在上海留学,遇到中国人觉得很亲切。在国外旅行,遇到会说汉语的老外越来越多了。啥时世界人民相遇可以用汉语沟通,那中国就真正强盛了。现在无论走到哪里,还得用(蹩脚的)英语沟通。离开沿海公路途经首都波德戈里察就进入了山区,今天参观的第一站奥斯特罗格修道院就坐落在首都西北约16公里处的Bogetici村附近。沿盘山公路行驶,很快就看到了几乎垂直于悬崖上的修道院,这是黑山最重要的东正教朝圣地。
奥斯特罗格修道院遗址由上、下两座修道院组成,一条陡峭蜿蜒的道路连接其间,这条路也被称为朝圣之路。东正教信徒要赤脚从下层修道院走3公里到上层修道院。我们开车直接抵达了嵌于岩壁中的上修道院。
上修道院由两座教堂组成,圣十字教堂和圣母玛利亚教堂。沿石阶而上到达顶端的岩洞,一面是雕刻精美的马赛克圣像,一边是大自然的波澜壮阔,不得不赞叹修道院选址的神奇。

手机拍了个小视频,可以感受一下。
参观上修道院,一定不要错过两个神秘瑰宝。一是上层的这个小门,里面的湿壁画是由塞尔维亚艺术大师拉杜尔在17世纪雕刻洞窟时绘制的,极其精美而且保留完好。修道院曾因一场大火被烧毁,目前大部分壁画是1926年进行的翻修。而这个洞窟保留了大师最初的杰作。我不确定圣十字教堂是小门内的部分,还是包含外部的岩洞。
另一个是下层供奉修道院创建者圣巴西尔Saint Basil(1610 - 1671)遗体的小教堂。信徒都携带着捐赠的物品,先将捐赠的衣物、食品放在门口的篮子里,然后进入教堂跪拜,并将额头贴在圣巴西尔棺椁上祈祷。据说,圣巴西尔的身体具有神奇的治愈能力。美国前议员威廉比尔因腿疾曾来此潜心修行,每天从上修道院到下修道院重复的步行,几天下来明显感觉疼痛在减轻,尤其是每次跪在圣巴西尔墓前时疼痛几乎消失,经过两周的祈祷比尔的疼痛神奇般的消失了,这个消息很快传播了出去,世界各地的患者纷沓而至,希望通过潜心祈祷而减轻病痛。
可惜这两个教堂都不允许拍照。

心,这里主要是神职人员的住所,也有为朝圣者提供住宿的寝室。当时教堂没有开门,我们还要山路十八弯下山,就抓紧时间离开了。
奔驰在黑山腹地的山区,原以为是在崇山峻岭中乏味赶路,出乎所料,车窗外是如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阴雨中的远山在雾气中时隐时现,大片绿油油的田地中点缀着尖顶红瓦。
Myra一直在要求驶进这里的村庄,踩一踩这片土地。好吧,旅行不是景点打卡,重要的是随时兴起的感受。我们停在了Savnik小镇,也许是小村。街道上异常安静,没有任何车辆和行人。看到路边一栋房子像是咖啡馆,我们试着推门进去,哇,好不热闹
,一群老男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这日子也过得太惬意了。老板是看上去50岁左右的大妈,回到后厨一边煮咖啡,一边观察着我们;老男人们一边聊天,眼睛也在扫向我们,估计小镇少有亚洲面孔光顾。有了之前的经验,我们微笑致意,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纷纷向我们招手,其中一位还跑来要求和Myra合影。哈哈哈,语言不通,一个微笑足以破冰。一定要夸一下老板煮的咖啡,在这偏远的小镇中喝到了浓郁香醇的拿铁,三杯咖啡总共花费8欧。我们继续赶路,下一站是杜米托尔国家公园的黑湖。由于路上耽搁了些时间,本想放弃,在Myra的坚持下,我们还是按计划前往。气温逐渐降低,窗外也出现了雪山。
抵达公园时,天空下着雨,路边满是积雪。我们穿上了最厚的衣服,依然有些冷,好在大门距黑湖并不远。黑湖是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一连串冰川湖泊中最大的一个,被称为欧洲的眼泪。没有光照的时候,周围黑色的松林倒映在湖中呈现黑色,而晴朗天气会呈现蓝色。公园的展板上可以看到俯拍的雪山和黑湖。粗大的松树下,两只小狗依偎在一起相互舔毛取暖。离开黑湖,大约30分钟就到了前南斯拉夫著名影片《桥》的拍摄地,塔拉河谷大桥(Tara Bridge)。六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中国人对这部电影一定不会陌生。在文化资源匮乏的年代,前南电影已深入人心。Myra前一晚特意从网上找到电影《桥》,我们一起重温电影中的情节。抵达《桥》时,那脍炙人口的电影主旋律一直在脑海中回荡。
塔拉河谷大桥位于黑山北部,横跨欧洲最深的峡谷——塔拉河大峡谷,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全长366米。它初建于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后于1946年重建并保留。清澈碧绿的塔拉河如一条玉带镶嵌于深谷,峡谷两侧坐落着一栋栋农舍。很多人以为这是电影中游击队员“老虎”的原型。我查了一下,这座雕像的原型并不是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员,而是二战期间南斯拉夫王国军队的一名工程兵中尉,出生地正是“桥”所在的杜米托尔大山中的Jezerima村。二战期间,南斯拉夫王国拒绝加入轴心国,希特勒震怒,德意联军开始攻打南斯拉夫,1941年4月12日贝尔格莱德沦陷。首都沦陷第二天,博日达尔·祖季奇所在的南斯拉夫王国第44边防师第10团按命令撤退到了诺维萨德附近,一支装备有德制和意大利制坦克的匈牙利部队追上了这支南斯拉夫王国军队,南军无法抵抗,指挥官选择投降。此时,博日达尔·祖季奇走到了匈牙利指挥官面前,大喊道:“你想要做什么?懦夫!你想要做什么? 想要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俘虏我们?”随后,又向自己的指挥官说道:“我不投降,南斯拉夫军官不投降。 ” 然后掏出手枪将那名匈牙利指挥官击毙,其余16名跟随中尉的士兵也再次进行了反击。此时匈牙利人的坦克也开火了,一辆坦克的机枪击中了中尉。由于他是南斯拉夫王国的军人,而非后来的南共游击队员或军人,因此在很长时间里面都不被允许有纪念碑。1966年,中尉的母亲在其家乡的塔拉峡谷大桥前竖起了这座纪念碑,碑文上写着:“这座纪念碑是博日达尔·祖季奇的母亲玛丽亚为其所建。博日达尔·祖季奇,南斯拉夫王国军队中尉,生于1915年,1941年牺牲。你是整个民族的英雄,这座桥、这条河会一直记住你的名字“。碑文为西里尔字母书写。

如今,小镇居民在大桥两侧建了民宿、餐厅等商业设施,很多游人来这里参观。

桥头的这座餐厅中,摆放着中国国旗,可见来此参观怀旧的国人不是少数。餐厅菜品一般般,但这瓶KNJAZ MILOS牌子的苏打水,甘甜爽口,比巴黎水口感更加柔和,是塞尔维亚著名品牌。回国后我特意查了一下,国内没有销售
。天色依然阴沉,不敢久留,跨过塔拉大桥我们将驶离黑山共和国。车窗外两名工人在维护着破损的桥面。一直萦绕在耳边的主题曲再次响起,“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我们在山路上行驶,进入塞尔维亚时,我问边检人员,明早去乌瓦兹峡谷今晚住在哪里最方便? 边检员一脸茫然,问了其他同事,竟然没有人知道这个塞尔维亚最著名的峡谷
好吧,只能看运气啦!做计划时,很多攻略都是选择住在峡谷边的小木屋,但4月的夜晚依然很冷,我在地图上查到最近的小镇是谢尼查。
明天将历险乌瓦兹大峡谷,参访世遗修道院,抵达爱情锁发源地的矿泉小镇。欢迎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