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游记】沈培林:异域风情满洲里

这次应内蒙古兴大建设集团董事长祝为领盛情相邀,不仅畅游了呼伦贝尔大草原,还去了“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
满洲里和当年的伪满洲国没有丝毫关联。满洲里是俄语发音“满洲里亚”的中文译名。满洲里市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西北部,东依大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蒙语原名“霍勒津布拉格”,意为“泉水旺盛之地”。满洲里得名于1901年,成为口岸城市至今已有100多年,这个城市融合了中俄蒙三国风情,被誉为“东亚之窗”。
祝董跟我们说:来到呼伦贝尔,就不能错过满洲里!尽情领略过草原的风味之后,祝董便安排姜林师傅驾车把我们一行拉到了满洲里。从额尔古纳市到满洲里有三个小时的车程,姜林师傅一路继续充当导游,不时向我们作些解说。一路上汽车行驶在额尔古纳河畔,俄罗斯则隔河相望,我们基本上是沿着边境线在前行。
一进入满洲里这个边境小城,异域风情扑面而来。首先体现在建筑方面,满洲里的建筑以法国古典建筑,哥德式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为主力阵容,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些建筑的用色非常醒目,红、黄、蓝、绿,色彩异常艳丽,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童话世界。

祝董的兴大集团也包含有旅游业务,与周边各地的旅行社都有密切的协作。我们还未抵达满洲里,祝董就已为我们安排好了所有的吃、住和娱乐活动。
我们大约午间十二点抵达满洲里,祝董通过电话为我们预订了一家具有鲜明的当地特色的餐馆“粗粮小馆”,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当地的饮食文化,感觉有点类似于东北菜的风味。
祝董为我们选择的下榻之所是具有浓郁俄式风情的“套娃酒店”,套娃是俄罗斯的一种人偶,有点类似于我们江苏无锡的泥人 “大阿福”。我们住的套娃酒店更是充满着俄罗斯的异域风情。

来到满洲里,必看界碑和国门。我们在套娃酒店办好入住手续,放下行李,姜林师傅就带我们直奔国门。满洲里我国与俄国的界碑编号是“41”号。现在的界碑是19948月,中俄两国勘界后竖立的。界碑为花岗岩所制,高1.2米,正面汉语,背面俄文。这里是中俄两国贸易往来的客货通道,原来比较简陋,1993年正式建设了口岸,成为我国最北的国门。
该国门雄伟壮观,高30米,是一座拱形的门楼,上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满洲里口岸”字样,还有“中俄友谊万古长青”的大字。门楼两侧蹲坐着两头巨大的石狮,石狮高达18米。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旗杆高50米,位于门楼向北的前方。国门口有中俄边界线,透过国门可看到俄罗斯的扎巴伊卡尔斯克市。参观国门是需要购票的,票价168元每人,但对年满六十周岁的人士有免票的优惠,我们一行五人都享受到了这个待遇。

到国门和界碑打过卡之后,我们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附近的一个纪念馆。这个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党代会而设的。当时国内革命形势比较严峻,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被迫到前苏联境内召开。当年的会址因为没有得到前苏联的有效保护,现已不存。后来为纪念这次特别的党代会,在满洲里修建了这个纪念馆,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不知不觉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入夜的满洲里霓虹闪烁、灯火璀璨,置身其中,如梦似幻。姜林师傅对我们说,不看满洲里的夜色,就不能充分感受满洲里的美好。姜师傅驾车带我们一行五人缓缓穿行在满洲里的大街干道上,让我们大饱了眼福。
整个满洲里的灯光色调以金黄色为主,若从空中俯瞰夜晚的满洲里,一定像极了一颗金碧辉煌的巨大黄钻,在星空下放射着迷人的闪闪金光,我们置身其间,竟有一种天上人间的错觉。想不到在遥远的边陲小城有着不逊于南方发达城市的亮化工程,且别有情调。

套娃酒店设有专门的演出大厅,每晚都有专业的演出团体在里面表演。演出的队伍以中俄蒙三个民族为主。俄罗斯的马术和魔术向来享誉全球,当晚我们近距离观赏到了真实的表演,眼见俄罗斯的魔术师手一抖一抖就是一只只白鸽飞出来,貌似无穷无尽,真令人难以置信。俄罗斯的杂技表演惊险刺激,看得眼花缭乱的同时,更替演员们捏把汗,他们的表演不时引得观众惊呼和阵阵热烈的掌声。
祝董为我们预订的座位是第一排的中间位置,往后看去,整个演出大厅里乌泱泱的得有几百桌,我们的位置显然是全场最佳。我们一边品尝着俄式西餐,一边欣赏着精彩动人的现场表演。蒙古人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世,蒙古舞活泼矫健,蒙古调则深沉、宛转、悠扬,我们虽然听不懂蒙语,不了解歌词的意义,但还是情不自禁被歌声感染。旷远辽阔的草原,成群迁徙的牛羊,风雪弥漫,又或蓝天白云阳光灿烂,歌声里,舞蹈中,一幅幅蒙古人生活的画卷在我们的眼前渐次展开。
因为行程紧张,我们在满洲里没有来得及去逛那里著名的“满洲里国际贸易中心”,也没有来得及去看一看满洲里铁路博物馆,就匆匆乘上绿皮火车,赶往行程的下一站——石油第一城大庆市。
人虽然离开了满洲里,但我的心好像赖在那里迟迟不愿随我返程,那别样的异域风情,那动人心魄的艺术表演,那国门前的震撼和自豪,祝董的体贴和盛情,司机姜林的殷勤和干练……都深深扎根在了我的脑海!
再别满洲里!再别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我们还会再来!

——20239

作者简介

沈培林,江苏兴化市人,早年在党政机关从事共青团、文秘宣传工作,后主动转行群众文化岗位,扎根基层30多年,乡村文化的守望者。40多年来,有数百篇民间文学作品、散文、诗词等在报纸杂志发表。
特别说明:本文转载自《民间口述史》已发表的沈培林老师的原创文章,如有不妥请联系本公众号作者删除。
      在此也特别感谢沈培林老师的精彩分享!

本期责任编辑/兴大集团综合办公室

审核/潘会玲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