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唯楚有材於斯为盛——长沙游记

本文部分照片来源于网上。
近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看书,可以游玩。某日买了一张绿皮车票去长沙看老友。
工作日老友要上班,他儿子豆豆暂时赋闲在家,就客串起了导游,我们玩了长沙的一些小众景点,其中湖南省博物馆,让我大开眼界。
之前我只看过西藏、江西、扬州、无锡、苏州、焦作等几个省市的博物馆,让我有最具震撼感觉,还是湖南省博物馆。
里面的一些藏品让我觉得美不胜收。最初的时候,我还拍了一些照片,后来审美疲劳了,只顾着看,我就忘记拍照了。现在写文游记,只能凭记忆了。
湖南博物馆里做了一个“湖南人”的专题展,利用文物把湖南人的“起源”说了一下。里面有一些从其它地市博物馆临时调来的藏品。看了让我对湖南大地的过去有一个模糊的了解。
看的时候,我想到了几个问题:
  1. 展品上有在湖南大地上出土的铜鼎,言是古代日用的炊具。我在想,既然是炊具,那么古代这个东西应很多,为什么现在都是看到的陪葬物?想来这个铜质的器具应是大户人家的日常用具,普通人家做饭还是用陶器。陶器易碎,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
    对比现在:有的人家用铝壶烧水,有的用电壶烧水,有的用银壶烧水(极少,但我见过)。相对地,铝壳,电壶不值钱,用完就扔。而银壶被保存下来的机会更大。
  2. 展品上展示了一些青铜剑。这些青铜剑穿越二千年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最疑惑的是:这些剑的中脊当时的工艺是如何做得这么的“一根直线”?
    我看一些现代的铁匠制剑的视频,他们说:做刀和做剑的区别是:做剑两边开刃,如何在打磨的时候把这个中脊做得一根直线,是最考验手艺的一道工序。现代人是用电动砂轮机或者磨床打磨,古人只能是手工磨了。
    同样的是:刻印章时,刻阳文印章就比阴文印章难,要把字的阳文线刻得均匀一致,不容易。有时多挖掉一点就导致作品全废。
  3. 在最后,展出了一个大的“铜缸”和“铁灶”,只说了它的出处,没有其它资料。那个铜缸,可能是用来贮谷的或者是盛水的。
    好奇这个铁灶,做饭的时候,因为铁传热,会不会烫到做饭的人?这个铁灶到底是不是一个实用器呢?如果不是日用器,它又是用来做什么的?
    铜缸的壁很薄,我也好奇这个铜缸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4. 展示了湘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有土家族的传统衣服。我看到“土家族”就想起了大学同学向小汉,湖南人,土家族的。他和我们一起读书的时候,穿的服饰和我们一样,说的话也是和我们一样。我当时还特地和他谈过,土家族服饰有什么特别的区别于汉族服饰?他当时没有说个所以然来。此兄毕业后辗转到广西去教书了,这一次也就遇不到他啦。
  5. 关于箭镞的安装方式
    我们看到的矛头,在矛头的尾部有一个圈筒的结构用来套在柄杆上。
箭镞的安装或者说结构有两种方式:一种和矛一样,这种安装方式叫“銎”(qióng )式.
另一种方法就是在镞尾部有一个延长的“钉”,可以插在箭杆上。这种方法叫“铤”(tǐng)式
我在想,为什么矛的安装方式没有“铤”式的呢?
我的答案:应是矛的这种套圈的结构方便安装。看一下生活中的农具铁锹,铁铲等,都是采用套圈结构。另个相对于铤式的钉,銎式的套圈制作也方便。如果做一个与矛长度匹配的“钉”,古代的工艺不是易事。
对于箭来说,这个“钉”的长度短,直径小,在箭杆上钻一安装的小孔不是什么问题。对于矛柄上要钻一个适配的安装孔就要比较费事(主要是长度的问题,还有一个垂直度的问题)。套圈式的矛安装时,只要在矛柄头上削一下,穿入到矛的套圈中就可以了。
还有一个可能原因是:矛是“重复”使用的。如果做成“铤”式,使用过程中,青铜的钉可能齐根断裂,导致矛头从柄上脱落,这对使用的人就是一个灾难。而箭是一次性的使用的,铤式镞断了也没有什么麻烦的。
另一个问题是:矛和枪的区别在哪里?
最初我以为矛和枪的区别在于类似箭镞的这个安装方法。
特地查了网上,矛和枪的区别在于(主要区别)柄的软硬。
矛的木柄硬,而枪的柄软。但真的二者有什么明显的区别,网上也没有说一个所以然来。有人直接说二者是同一回事,没有区别。
参观完“湖南人”主题展后,我们到了瓷器展,里面有一些瓷器资料简介。本次展出的藏品中,我只看到了“官”字款的定窑白碗,没有看到“汝,官,哥,均”窑的藏品。另有一些清官窑的藏品,外观确实漂亮。
后来去了马王堆汉墓专题展,这已然是湖南的名片了。
马王堆展里的陈列品让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目瞪口呆……以至我都忘记拍照片了。如果不去看这个展,真的是枉到湖南玩一趟了。如果要认真地把马王堆展里的内容看完消化,一周都看不完。如果要去看,事先要去查一下相关的资料,做一些功课。我事先没有做功课,所以看的时候,只能囫囵吞枣了。借网上的一些图片,以管窥豹。
有一展品看上去和新的一样,以至于很多人都怀疑是不是现代的仿品?
棺椁的木材无腐朽的痕迹,可以说是“新的”。
棺椁实物和真人的对比,可以脑补一下实物的尺寸。
漆器上的光泽如同新器。
玩法已失传的古代博具实物。如无此物,今人就无从知道古籍记载的博具什么样的了。玩法有言类似今人玩的“大富豪”。
此T型帛画曾出过小型张邮票,被国家列为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之一
通过此实物长度,可以大概知道当时的一丈,一尺有多长了。
**分**隔**线**
抽空看了一下清代两位湖南名人的墓,曾文正和左文襄。二公的墓,鲜有人迹。二公的墓都经历了一些大家懂的原因。
左文襄墓在路边有一个指示牌,比较好找。
左公按“侯”制下葬,现墓前只存这一个残破的石羊了。
左文襄墓边上有一个说明,看了让我很是愤怒。
有一位专业探访名人墓的播主小赫专门做了一个他探访左公墓的视频:
探访左宗棠墓,当年他抬棺出征收复国土,138年后墓地现状如何?- 古墓的故事(2023年) - 西瓜视频 (ixigua.com)
https://www.ixigua.com/7245551470320452135?logTag=66ff295728d4719cc980
曾文正公墓我们找的时候绕了一点路,没有看到指示牌,可能是我们走错过了。
此牌坊部分石料为原牌坊构件,掺杂一些新的石料构件。这种牌坊制式应是湖南当地的风格。在岳麓书院内,有一个牌坊做的边门可以通往边上的“文庙”,二者的外形风格类似。
查了一下网上这个牌坊的背景。这个牌坊是copy原长沙文庙边上的一个牌坊。而原长沙文庙在“文夕大火”中已烧毁,只留了这一个牌坊。现岳麓书院里面的这个文庙是后来新建的了。原牌坊现还在原址。
曾公墓前的牌坊。照片中的背影就是导游豆豆啦。
小赫探访曾公墓的视频:
探访曾国藩墓,当年他竟为清朝续命60年,151年后墓地现状如何?- 古墓的故事(2023年) - 西瓜视频 (ixigua.com)
https://www.ixigua.com/7243364764762505739?logTag=e8072102d2ec49ffc817
**分**隔**线**
去看了“天心阁”和“岳麓书院”,天心阁游人不多。
此楼建在长沙古城墙的南门上面。原建筑毁于“文夕大火”。

站在城墙城上,思绪万千。想一下170多年前,左文襄指挥城内军民与萧朝贵带领的围城太平军在此撕杀鏖战。想一下抗战时期的国军在此阻击日军。想一下和平年代,湘籍学子在此处秉烛夜

岳麓书院号称千年学府,近代湖南人才辈出,与此不无关系。唯楚有材於斯为盛,不虚言也。
边上就是湖南大学,随手拍了一张作纪念。
**分**隔**线**
贾谊故居在长沙闹市区,太平老街的一头。
我高中时学过他的《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开篇即有气吞山河势。
其本河南孟津人氏,葬于河南孟津。其被贬长沙3年,任长沙王太傅。33岁卒。因为在长沙3年,长沙人记住了他。今故居内,有一古井,石床部件,石盆为旧物,其它都是新制的。
最近一次的“文夕大火”将原址建筑物一齐焚毁,石床部件也散落民间。
在纪念馆内,看到这个族谱修订记录,让我颇感意外。不知扬州这一支的蓝姓人家现在何处了。

**分**隔**线**
在太平街的附近,建了一个“仿古”游玩点——文和友,也就只古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的街景,这个街景让我一看就很亲切,里面的游人也很多。
想到了现在各地建那些假古董景点,让人一看就感觉假。
而这个景点做得很逼真,让人误以为就是一个真实的街景。所以人在里面很放松,消费起来也就没有压力。里面经营的类别,也是当今普通街上的名堂。对比现在一些复古步行街,消费的体验绝对不一样。
我在里面玩的时候,忽然想到要是在某些角落处贴上“老军医”的小广告,就更妙更逼真啦。
该景点是室内的,五层街景。有门直接通到了边上的一个shopping mall. 一门之隔,就是两个年代,如时光穿越。
商场内圈了一个“小香猪”,边上黑色的,我以为是一个黑牌子,用来衬景的。走近一看,居然是一个活的“草泥马”。是真的!是真的!是真的!
**分**隔**线**
看了一下在长沙工作的大学同学赵红辉,感谢他们夫妇二人的招待。
**分**隔**线**
注:文夕大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焦土抗战”为名火烧长沙的事件,发生于1938年11月12日。此火将整个长沙城化为灰烬。
我老友言:湘军在平太平天国时搜刮的财富在此劫中全部灰飞烟灭。
为什么叫文夕呢?民国时期发电报,用地支表示份,用韵目指代日期,“文”是12日。
**分**隔**线**
此次长沙之行,老友家的豆豆全程陪玩,谢谢老友一家的招待。只顾着玩,也没有和他们全家合个影。


下一篇:CAT|Citywalker的都市游记 (2023-09-27)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