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楚有材於斯为盛——长沙游记
- wang
- 2023-09-27
- 生活笔记
- 41浏览
- 0评论

展品上有在湖南大地上出土的铜鼎,言是古代日用的炊具。我在想,既然是炊具,那么古代这个东西应很多,为什么现在都是看到的陪葬物?想来这个铜质的器具应是大户人家的日常用具,普通人家做饭还是用陶器。陶器易碎,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
对比现在:有的人家用铝壶烧水,有的用电壶烧水,有的用银壶烧水(极少,但我见过)。相对地,铝壳,电壶不值钱,用完就扔。而银壶被保存下来的机会更大。展品上展示了一些青铜剑。这些青铜剑穿越二千年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最疑惑的是:这些剑的中脊当时的工艺是如何做得这么的“一根直线”?
我看一些现代的铁匠制剑的视频,他们说:做刀和做剑的区别是:做剑两边开刃,如何在打磨的时候把这个中脊做得一根直线,是最考验手艺的一道工序。现代人是用电动砂轮机或者磨床打磨,古人只能是手工磨了。
同样的是:刻印章时,刻阳文印章就比阴文印章难,要把字的阳文线刻得均匀一致,不容易。有时多挖掉一点就导致作品全废。在最后,展出了一个大的“铜缸”和“铁灶”,只说了它的出处,没有其它资料。那个铜缸,可能是用来贮谷的或者是盛水的。
好奇这个铁灶,做饭的时候,因为铁传热,会不会烫到做饭的人?这个铁灶到底是不是一个实用器呢?如果不是日用器,它又是用来做什么的?
铜缸的壁很薄,我也好奇这个铜缸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展示了湘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有土家族的传统衣服。我看到“土家族”就想起了大学同学向小汉,湖南人,土家族的。他和我们一起读书的时候,穿的服饰和我们一样,说的话也是和我们一样。我当时还特地和他谈过,土家族服饰有什么特别的区别于汉族服饰?他当时没有说个所以然来。此兄毕业后辗转到广西去教书了,这一次也就遇不到他啦。 关于箭镞的安装方式
我们看到的矛头,在矛头的尾部有一个圈筒的结构用来套在柄杆上。



我的答案:应是矛的这种套圈的结构方便安装。看一下生活中的农具铁锹,铁铲等,都是采用套圈结构。另个相对于铤式的钉,銎式的套圈制作也方便。如果做一个与矛长度匹配的“钉”,古代的工艺不是易事。
对于箭来说,这个“钉”的长度短,直径小,在箭杆上钻一安装的小孔不是什么问题。对于矛柄上要钻一个适配的安装孔就要比较费事(主要是长度的问题,还有一个垂直度的问题)。套圈式的矛安装时,只要在矛柄头上削一下,穿入到矛的套圈中就可以了。
还有一个可能原因是:矛是“重复”使用的。如果做成“铤”式,使用过程中,青铜的钉可能齐根断裂,导致矛头从柄上脱落,这对使用的人就是一个灾难。而箭是一次性的使用的,铤式镞断了也没有什么麻烦的。
特地查了网上,矛和枪的区别在于(主要区别)柄的软硬。矛的木柄硬,而枪的柄软。但真的二者有什么明显的区别,网上也没有说一个所以然来。有人直接说二者是同一回事,没有区别。





通过此实物长度,可以大概知道当时的一丈,一尺有多长了。




https://www.ixigua.com/7245551470320452135?logTag=66ff295728d4719cc980






https://www.ixigua.com/7243364764762505739?logTag=e8072102d2ec49ffc817


站在城墙城上,思绪万千。想一下170多年前,左文襄指挥城内军民与萧朝贵带领的围城太平军在此撕杀鏖战。想一下抗战时期的国军在此阻击日军。想一下和平年代,湘籍学子在此处秉烛夜读。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若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转载请注明 : 文章转载自 » 纵马网 » 生活笔记 » 唯楚有材於斯为盛——长沙游记
上一篇:【游记】沈培林:异域风情满洲里 (2023-09-27)
下一篇:CAT|Citywalker的都市游记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