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建惠陵时。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为一处。它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武侯祠景区由武侯祠文物区、西区以及锦里民俗区三部分组成。此次参观的路线主要集中在武侯祠文物区。二门与大门建筑风格一致,匾额为“朋良千古”。进二门即为前院,以刘备殿为主体建筑,两侧为文臣武将廊,连通的过道上是岳飞将军写的前后出师表。行至连廊尽头,便到了汉昭烈庙。汉昭烈庙与惠陵同时期建立,是祭祀刘备的庙宇。庙大门上方悬着“业绍高光”匾额,庙正中立着刘备塑像。来到过厅,过厅与诸葛亮殿组成祠内第二个院落。为体现君臣之别,建筑规模和形制都要小于刘备殿。过厅的廊柱上有近代名士撰写的楹联,如郭沫若、董必武、赵藩、舒同等。出过厅,便是诸葛亮殿,祠庙高悬果亲王题写的“名垂宇宙”匾额。进入祠堂,诸葛亮像的上方悬挂“静远堂”匾额。殿内历代名人题词的匾额、楹联甚多,其中以清人赵藩撰写的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最为著名。从武侯祠出来,继续往北走。一棵古树下,一块写有“喜神方”的巨大石头被游人紧紧包围着,石头前的游人络绎不绝,他们都挤破了头要与石头合影。于游客而言,巨石背后承载的意义并不重要,与巨石合影的热情更多出自于从众心理——大多数人都这么做。在武侯祠美术馆,有幸看到了东莞可园展出的清朝铜版画展。铜版画的线条细腻且富有层次感,展现了晚清中国的风景、习俗、艺术、宗教仪式、生活方式等,但其作者却是一位一生从未踏上过中国这片土地的英国画家。参观完三国文化陈列室和刘湘墓,很快就被人流挤出了锦里古街。三国这段历史时期虽然不长,但一部《三国演义》的影响让其成为了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历史时期之一。正值假期,参观武侯祠的人非常多,不论游客以什么样的理由和身份来到这里,这段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形象早已扎根生长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祠庙前人来人往,有些嘈杂,但这嘈杂终会安静下来。
本文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