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沿河口,沿河城,沿河城古城溜腿,探寻沿字1-5号“完美”敌楼小视频一睹为快:
偷闲的一个周末,周六抓紧干完活,周日和曦姐,羽哥相约出发逛古堡。很久没有早起啦,晚上居然失眠睡不着,一晚上都在纠结要不要鸽了。但一想到这好天气,这么久没有出户外了,还是休闲游(没有大段的爬升),怕什么,睡不好也没有关系。于是,五点半准时起床出发。直到见到曦姐,拎着挎包,拖着受伤的腿,这下我彻底放心了,这一天的行程是轻轻松松的。
目的是沿河城的5座敌楼,“沿河以山为城,以河为池,乃京师咽喉之地”位于门头沟斋堂镇,是永定河流入北京地区的第一个村庄,盘踞在永定河右岸,拥护着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这里苍凉壮美、风景奇绝,有全北京最独特、最精美的敌台,这就是沿河城长城。沿河城、沿河口长城分布图(来自熊鸽游记)

这个夏天的那场洪水还历历在目,一路上洪水留下的痕迹,算不上满目疮痍,路面也毁得差不多了,几乎河道每个转弯点的路基都被冲毁,一路都是维修队。临时道路只能从河道上开辟,只是明年雨季若未修好,这里又会是怎样呢?
抵达第一站沿河城古城。
明朝永乐迁都北京后,为抵御北元势力反扑,北京周边的关口越发显得重要。而这里是交通节点,易成为突破口,战略意义更重。永乐四年(1406),朝廷于沿城河口设千户所,景泰二年(1451)设官守备,所辖隘口有石港口、东小龙门口、天津关口、洪水口、梨元岭口等十七处。嘉靖二十三年到二十八年间(1544--1549),宣大总督翁万达主持修建了两道防线,即从居庸关经京西到紫荆关、倒马关一线的内长城,设立了沿河城守备府,以确保帝都安全。 但蒙古俺答部仍然绕过长城入侵京畿,在斋堂、沿河口一带大肆掠夺了一番。因此明廷更加重视起了京西一带的军事建设,嘉靖三十二年(1553),沿河口升格为守备公署,隆庆五年到万历二年(1571--1574)间,蓟州都督同知、戚继光在东起沿河口、西至梨元岭一线建空心敌台十五座,烽火台六座,并分兵驻守在总长四十公里的防线上。万历六年(1578),朝廷下令建方形城堡,名沿河城,后村以城为名。沿河城整个村落坐落在城墙里,呈现出防御性集中式的布局。
古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分东西两门。大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冯子履所立的《沿河口修城记碑》上明确记载“国家以宣(今宣化)云(今大同)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荡荡,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该石碑目前就在沿河城的西门矗立着,不巧这次去正在维修,看不见石碑具体内容。西门因面对外夷来犯之向,故名永胜门。从西门进入,古城还保留着古城墙、古戏台和一些精美的古建筑。村里的古建筑,很有年代感,历史的痕迹比较重。如果有个老人能讲讲这些建筑里头发生的故事就更好了。村里人家晒的山楂片,村里后山上有蛮多枣树的,可惜没有看到村里人售卖的。沿着古城内找了一会登上城墙的楼梯,因维修,登城楼梯都被封住了。在东门边上找到一个维修人员走的铁梯子。沿着城墙走一圈。
村子是依山傍水,城墙一面为直线,其他三面因山势而建,不很规则。城墙以条石和巨型鹅卵石砌筑。城墙沿着村后的山而建,多段出现了坍塌。目前正在维修中。

后山山坡上的风景,再过一周来,颜色估计会更鲜艳多彩不知名的棉絮状的小花,手感毛茸茸的,好看得紧,是不是太久没有进山里了,今天的我看到什么都觉得好新鲜,好开心。站在城墙上看山坡上的烽燧。这个烽燧是个制高点,可以查看各个关口的敌情。
墙上的狗尾巴草繁茂,泛黄的草叶在阳光下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往东门的最后一段,坍塌得更加厉害,没法继续走,只能原路返回,从南门附近的楼梯口下。
这是北门,因为沿河城是依南山而建,故南北城门皆为水门。吃完午饭,我们继续去寻找沿字号敌楼。
沿河城辖有敌台15座,分布于沿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公里山巅或险隘处,其中3座已毁。这些敌台,大多筑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三年,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宽10米以上。底层用石条铺砌,墙身砌砖;上层周围有垛口,上下层之间有梯相通。敌台上的石额都刻有编号(自沿字第1号至第15号)。其中,位于沿河口村的编号“叁”、“肆”、“伍”的三座敌台,精美绝伦,保存良好,堪称北京地区长城之“楼王”。
这条河的两边,就是沿字一号台和二号台,
沿字一号台,只剩下一点基座了,敌楼后有墙体延伸到山上。一号台下的峡谷风光,对面山体上必然有二号台,但现已不存在了,只在半山腰位置可见一点砖石。之后,驱车前往沿河口村,寻找剩下的三个楼子。进村后首先看见的是沿字五号台和四号台,分别两边把守着峡谷的出入方向。
这三座敌台皆以花岗岩条石砌就,整体呈方形,每边长近10米,高10米。台身四壁以青砖而砌,券门、射孔、箭窗以石料雕砌。其内部更称得上精美:有明代匾额、汉白玉箭孔和门闩孔、石条排水槽、青砖雕花藻顶……看起来不像军事设施,反倒像极了古代宫殿。沿字五号台,修缮过,此敌楼村里维护的很好,还修了登楼的台阶,看起来倒像一个小公园,村里人休闲散步的地方。
从五号台看四号台,本以为五号台规模挺大的了,没想到四号台的修建风格和规模比五号台还大。
时间充裕,每个楼子都停留较长时间,细细观看后才前往4号台。四号台前的文保碑。四号台,按同伴羽哥的说法,这个楼子的门集齐了6件套,非常的完整。确实,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还有木门的敌楼,都保存和维护的很好,这个楼子就差雕花了。四号台的券门,木门上写着仓库二字,可见之前作为村子的仓库,堆放物资使用。四号台内部,转角处是这种对称的半球穹顶连接方式,和其他敌楼有所不同,之前的敌楼通道相交的地方均是弧线相交。四号台,二楼,这几个楼子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二楼楼橹部分都坍塌了,要是都在,那就是真正的完美楼了。
垛墙上的瞭望孔也有意思,里头是圆形的,外头是方形。而且还是玉石制作的。从四号台下来,沿着峡谷往里走,大概几百米的距离,可看见3号台三号台下的空地上,有桌椅,估计是想开发成一个公园的。通道衔接的地方,和四号台类似,但这是半球形的且顶部有精美的雕花,四个角的花形成对角对称。两侧的楼梯口,完美对称
趁着羽哥在放飞无人机期间,找个乐子,拍最近比较流行的爬山姿势自此,整个行程圆满结束,下一次出发又不知是何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