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游记(终章):光影重重鉴金陵,梧叶黄时再逢君
- wang
- 2023-11-05
- 生活笔记
- 31浏览
- 0评论
天气预报晚间有大雨,遂早起出门,趁着晴天最后看看南京城。因为害怕天气突变,包里没伞,所以就近去了老门东和瞻园。
图为清晨从老门东出口闲逛时所见,路边不少专业摄影师趁着清晨的光影拍摄,作者遂加入其中,也“浑水摸鱼”拍摄一张作为留念。
虽然早闻瞻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但走入其中,依旧感受到一种震撼——移步换景皆是匠心独运,一草一木皆在布局画中。此园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后为清朝历任江南布政使办公之所,太平天国时期又成东王杨秀清的王府。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与当代,真可谓沿革复杂、历经变迁。
图为瞻园重修者、建筑大师刘敦桢的传世之作——“南部假山”,浑然天成,自然一体,堪为当代园林之典范。
图为“南假山”通往“静妙堂”的一处通路,一缕清晨的阳光照耀其上,光影错落,分外动人。
当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的瞻园不复达官显贵之聚所,却依旧以其胜景吸引着各地游客。上世纪五十年代,有鉴于瞻园一代名筑的历史地位,南京市政府特邀建筑大师刘敦桢主持瞻园的整修扩建。大师精心设计,结合自己研究古典园林的心得体会,最终完成了园林重修,也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瞻园。
图为作者在“观鱼亭”前所见,阳光斑驳,小猫眺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映成趣,当真人在画中,以为妙绝。
图为抱石轩旁的石、亭组合,黄叶绿叶交错,天空澄澈,对比震撼。
走入园中,溪水环绕,楼阁错落,廊腰缦回,山石参差,人与山与水与自然,浑然天成。移步换景,入眼皆是绝色;走走停停,光影尽数弥散。设计虽如此精巧,却并不粉饰造作,反而有一种古朴、大气之感,当真难得。我突然想到,这种特质,不止是瞻园所有,整座南京城,亦是如此。
“烟笼亭台水漾楼,钟山堪倚共兰舟。彩云万里华胥梦,醉入江南第一州。”图为玄武湖内十里长堤的“水岸听风”,是观赏南京城市天际线和夕阳晚照的最佳地。作者游览玄武湖时恰逢阴雨,故云雾朦胧,但城市的开阔依旧隐约可见。
最开始被南京所吸引,是缘于它的区名。秦淮玄武,江宁鼓楼,栖霞浦口,当真各有特色。我就在想,如此诗意的区名,又会是怎样的一副亭台楼榭、烟雨朦胧。但事实上当我真正栖身于此,才发现它少了一份我臆想中的小资诗情,多了三分兼容并蓄的古朴大气。这种包容既体现在当地人的热情友善,也体现在入眼的人事风物。
图为作者乘高铁刚到南京南站出站时所见。当日天气晴朗,能见度甚高,与北京彼时连日的雾霾天气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为此不禁与朋友连连慨叹。
图为作者清晨醒来后拍摄的街区景象,整个南京城似乎在缓缓醒来,老年人开始了晨练、早餐,家长也开始陆续送孩子上学,一切都显得忙碌又井然。
南京方言很有特色,但并不难懂。即使没有任何本地生活的经历,一样可以充分理解。
南京人很热情,一些预料之外的见闻让我感触颇深:电梯上行,快递小哥看到外国友人,用有点蹩脚的英语超级热情地喊“welcome to China”;打车去商场,司机师傅反复提醒下车注意看车、开门小心;手机充电线坏了,维修处的阿姨知情后免费赠送一根,又和我聊起自己孩子的情况、介绍南京的风貌;去餐馆吃饭,服务员上错菜后反复道歉,经理免除了菜品的价格;邻桌顾客对味道不满,同样免除了那道菜的价钱……
图为新街口附近夜景,彼时作者刚刚吃过晚餐,在城市中闲逛,发现商圈十分繁华,游客当地人频频光顾各个店面。
记得有网友说:南京和江苏的其他地区不太一样,前者是淮扬文化,后者是吴文化,因此前者更显亲切包容。我因为没去过江苏的其他地方,也很难对此认同或否定,但对南京“亲切”的表述,我是认可的。在这里,即使是外来游客,一样会很快收获一种亲切感,也无怪乎不少外地人留在这里工作、生活,开启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南京的节奏有一种“慢中有快”的感觉。它的运行是有秩序的,但又不像北京那样,给人一种急促的窒息感。同样乘坐地铁,同样体验过早晚高峰的拥挤,但北京是脚不沾地的变形,南京至少还有方寸下脚之地。我当然知道人口、政治、经济的因素都不相同,如此横向比较意义不大,但如果仅从公共交通来看,南京有一种独特的“慢”——公交车从始发到终点一般只要2元;扫一个单车能骑很久;步行在街道上,阳光穿过成排的梧桐树,洒下斑驳光影,你能感受到一种惬意、破碎又井然的“秩序”。
图为作者在乘坐地铁中转时仓促拍摄,大家都行色匆匆,但稍微驻足就会发现,南京地铁站的涉及颇有地方特色,墙壁大多绘有六朝古都的相关文化要素。地铁线路不多,但涵盖了主要景点,出行较为方便。
图为作者从瞻园返回途中随手所拍,光影斑驳,梧桐树遮蔽主路,给人一种破碎的秩序感。
图为公交站和共享单车,出行都较为方便。但年轻人还是偏向于选择地铁,年龄稍大者则倾向于乘坐公交。
南京的饮食也很多样。从精致的淮扬菜系,到路边的苍蝇小馆,只要认真出品、价格公道,大家统统买单。我见过街坊小巷中排队的人群,当地人早起只为吃一口现斩的烤鸭;也见过大排长龙的高档餐厅,但仔细一品确实物有所值。在这里似乎没有明确的咸口甜口之争,只要入口真滋味,就是好菜肴。不知道这是古都特有的吐故纳新,还是历史的一脉相沿?
图为小巷中的“金宏兴”烤鸭,当地的不少老年人都早起去吃一口新鲜的烤鸭,也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早上七点,门口已陆陆续续排起长队。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褪去历史的斑驳,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王朝里的金陵,而是今日蓬勃的南京。我去参观南博和纪念馆,感知到这座城市曾经的厚重与苦难,也了解它的战火与兵燮,于是更感慨它今日平静祥和、海纳百川的豁达胸怀。
“苦难中开花”,这样的表述或许过于悲情,一座城市也不需要依靠人们旧日的怜悯去维系生存。因为它本身的存在,就会记录新的风物,承载新的记忆,并迸发出令人惊叹的、新的生机。
图为作者在南京博物院门口参观前所拍。彼时博物院尚未开门,但门口已是车马如龙、行人众多。笔者回头,看到路边设置的警告牌和梧桐树,觉得颇为有趣,遂记录之。
光影重重鉴金陵,梧叶黄时再逢君。那就这样约定好了,金陵。
哦不,应该是,南京。
2023年11月5日
写于游荡过梧桐路的一个晴朗午后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若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转载请注明 : 文章转载自 » 纵马网 » 生活笔记 » 南京游记(终章):光影重重鉴金陵,梧叶黄时再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