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 wang
- 2023-11-18
- 生活笔记
- 26浏览
- 0评论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的,作者是徐弘祖。他经过34年旅行而写出的,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他游历过的喀斯特地区的洞穴超过270多个,并指可以根据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得出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录。难怪现代科学家李约瑟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世界上最早一部记载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是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他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地貌进行考察和描述的爱士倍尔早一百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进行系统分类瑙曼早两百多年。难怪现代科学家李约瑟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世界上最早一部记载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是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他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地貌进行考察和描述的爱士倍尔早一百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进行系统分类瑙曼早两百多年。

他将喀斯特洞穴的特征,成因及其类型,详细地描述了出来,并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在游历黄山时,记录道: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绿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缭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馨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比丘为余言:”山顶诸静至,经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粮,山羊学雪没腰而返。“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这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地势地貌以及地理位置都很明显。说出了慈光寺周围环境状况,在茅庵附近有很多人在那里祭拜,因此香烟缭绕,从石缝中穿出。那里原本叫珠砂庵,在下雪时,受雪封路2个多月,有个早晨让人送粮食进来供人食用,走到半山腰,人都快被雪淹没了,不得已回去了。
徐弘祖让人钦佩的不仅是他的远见,对地理独特的见解,更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放弃,才使得我们今日可以看见这么多宏伟的著作,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他的坚定不移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