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北京游记|北是北平的北,京是京城的京

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老舍

对北京的最初认知,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我爱北京天安门",是被称作"首都"的地方。

08年,《北京欢迎你》唱响大街小巷,开始对北京有了隐隐的憧憬。

18岁,北京是一个的代名词,理想的学府就在那。

再后来呢,对北京的向往是因为某个人。

直到这个秋天我与它相遇,发现北京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它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惊喜。

故宫

从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进入,与天安门地铁口望不见头的队伍相比,这里静谧的林荫道更宜人。穿过午门前熙攘的人群,终于踏足了这座走过两朝三世六百年的宫殿。

故宫的恢宏,让千篇一律的赞美渺如尘埃

金瓦红墙万重门

为避开人群,我们先绕过中轴线直奔钟表馆和珍宝馆。因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对钟表馆充满了期待。

而部份展品也确实没令人失望,是单看文字介绍都觉得震撼的程度。比如以下这段:

此钟有7套动力源。每逢3、6、9、12时,楼上三门开启,三位持钟碗人缓步移出,左右两边的人分别敲钟碗报时。随后,音乐响起。在音乐声中,钟盘左右的两组景观开始活动。左景观箱内,仙鹤、仙人向上升腾,海水中忽现一洞,洞中升起楼阁一座,寓意"海屋添筹";右景观箱内,寿星接受依次而过的八仙敬献宝物,取意"群仙祝寿"。

这样看只觉平平无奇

上完弦后小鸟能跳到杆上再跳回来

观展后,作为游客的我都感觉十分遗憾,不能看到这些做工精良的钟表以动态形式呈现。所以也更能理解,一辈子以修复钟表为事业的王津师傅所说,"费这么大劲修的,这么静态摆在那儿,看着都有点心疼"。

他们修复了提醒时间的钟表,却修复不了逝去的时间。

游客止步,看起来应该是文物修复师们上班的地方

北京游的第一天,从带错镜头开始

夜幕初垂时的神武门与护城河

国家博物馆

北京的淡季,似乎在"国博的门票预约比预想中容易"这件事上,才有了较具象的体现。

从上午九点半到下午两点,走马观花也只看完了古代中国、德化白瓷、中国古代玉器。

当中学历史课本上的配图,那些觉得遥不可及的文物,此刻就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教育的延迟性与滞后性像一颗子弹正中眉心。

被这个采用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高韧薄胎瓷衣及其制备工艺"雕琢的白瓷女神像惊艳到

天安门广场

从国博西门出来,过了马路便是天安门广场。望着城楼,想起了三年前除夕夜写下的心愿:世界和平,天佑华夏。

天坛公园

下午三点半,骑行到了天坛公园。本就被雾霾削弱了许多的阳光,此刻已趋近于无。

从南门进,寓意着"步步高升"。一路穿过回音壁、圜丘,最后绕了个圈才走到祈年殿。

往回走,途遇了一场盛大的秋天。于是在小径边上席地而坐,看"大树掉头皮屑"(朋友的形容,简直不要太可爱)。可那时没有想到,天会黑得很快,没有路灯会容易迷路。

五个人的队伍走散成了两组(虽然这好像是我们的常规操作),在筋疲力尽的情况下,穿过完全没有灯光没有其他人影的一大片树林。附加的冒险项目很值,但不想再体验了。

红墙蓝瓦 片片祈年

很想风和时间都在此刻停留一会儿

圆明园+颐和园

圆明园的破碎感,从地铁站开始。出站时看到这面刻着历史年号和四十景的"残柱"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小时候读雨果写的"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而当那些破壁残垣真实地映入眼帘,更是难以名状的沉重。透过主题展的复原图、导游的绘声绘色、再结合想象,也无法还原这万园之园昔日风采的万分之一。

"圆明园作为建筑已不复存在",内心咯噔一下的同时,也红了眼眶。

"劫灰飞尽 笃行致远"

穿过银杏道,游梭于这座皇家花园的湖光山色和石砖瓦砾之间,又不禁惊叹于它的的生命力。即使是破碎的,圆明园也真的太美了!
兴许是阴天的缘故,颐和园的景让我心如止水。(但颐和园的人多得让我想逃)。又或许,晴天也未必提得起兴致。引用老舍先生的话形容就是:美而不静便至少失去一半的美。

地坛公园

原本计划是清晨六七点去的,应该会与史铁生笔下的冷落幽静的地坛更贴切。但因连续几天的暴走,实在早起不来。到公园时,里面已经满是游客。

有一刻我甚至在想:如果当年地坛也是这般热闹,会不会就没有《我与地坛》这本书了。

虽有些喧嚣,我还是喜欢地坛的。

林木葱郁,鸽子旁若无人在草地上觅食,恰逢这一天阳光正好,再往里走到银杏大道,地上铺满了鹅黄色的落叶。

帮一个山东女孩拍照,后来不知怎么聊了起来。听她谈及在北工大读研,周末独自出来溜达,跟我们分享她刚在雍和宫买的漂亮手串。分别时她说:"很开心今天在这里遇见你们。"

在这里的人们,拍照的不拍照的,脸上写满了愉悦。一生都在追逐秋天的广东人(本人)也是。

中山公园

这座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典坛庙园林,与故宫仅一墙之隔。因为面积太大,我们到的时间较晚,只略略游览了一小片地方。

希望下次,能拥有好天气和充足的时间,再来这园中散步,走累了就坐下吹吹风,抬头仍恰好看见树与树围成的洞,蓝天下,白云也在秋游。

很爱胶片 蓝天拍不出来 白云也拍不出来:)

景山公园

在景山和往返景山的路上,拥有了本次旅行最轻松愉悦的体验。因为中午就要出发去机场,上午再安排任何行程,时间都会比较仓促。

景山就刚刚好。住在王府井,骑车不过12分钟。但因为下雨,同行的友人也都有各自安排,于是一个人不紧不慢地,散步去景山。

走在路上不禁感慨——在这里,连雨天都变得不那么讨厌了呢。不愧是首都。

雨天的北平,赠予我满地星星碎片

飘着小雨的公园生动得恰到好处,清冽的空气混合着草木香。往上走时几乎没有别的游人,雨水拍打在叶子上、雨伞上,配合着不远处的亭子中大爷大妈们的歌声,像在听低保真黑胶唱片。

没过一会儿,又只剩淅淅沥沥的雨声和自己的脚步声。到达观妙亭人便多了起来,故宫的全貌已能瞧见七八分。从包里取出相机时,旁边的大爷有些惊讶:"哟!您还用胶卷儿呢?"浓浓的北京口音,很难不被感染。

再往上走一点儿就是万春亭了,俯瞰整个故宫的中轴线就在这里。来北京前有结合天气预报,想象过登上山顶时的景色,晴天的、日暮的、雾霾蔽日的,唯独没有雨天的预设。

但我并不觉得失望——雨雾中的故宫清冷庄肃,更贴近"紫禁城"。站在这里不由联想,那些曾经生活在里面的"小人物",是如何度过一个又一个四四方方的日子。

没去成的北海公园 就留给下次吧

很难不爱典雅大气的中式建筑

可北京的惊喜,并不在于这些游览过的名胜古迹,也不在于品尝过的特色美食。

北京给人的惊喜,渗透在漫步街头就能感受到的浓厚的历史底蕴里,隐匿在计划之外的细节里,也铺垫在每一个不期而遇的秋日里。


吃过晚饭骑车回酒店的路上,为路边地上簇拥着的落叶驻足,忽的一阵风,漫天黄叶簌簌落下。那一刻,我把心留在了北平的秋天。
接下来的每天,出行方式也基本都是骑行。有时不够人手一辆,宁愿走很远的路,也要找到足够的共享单车。

北京的基建做得很好,自行车道很宽,有专门的自行车红绿灯,没有乱窜的电动车,骑在路上也完全没有汽车鸣笛的噪音(在广州深受困扰)。

遇见好天气,阳光穿过树叶缝隙和风一起经过我时,小说里骑单车上学的翩翩白衣少年,好像也有了具象的投影。

从地坛骑行去中山公园,十分惊喜地遇见一片在路边的银杏林,比那几日到过的任何一个公园里的银杏大道都要美,都更完整地进入秋天。关键是,我们到的时候人还不多。

于是毫不犹豫地锁车小跑过去,一度忘了还要与其他朋友汇合。秋色真的很轻易就拿捏住广东人呐!

骑车回酒店的那个夜晚我跟朋友说:"好爱北京的秋天啊!我要在这里买房!"

玩笑归玩笑,再稍稍细想一下,觉得北京还是不适合定居的。且不论房子买不买得起,就只雾霾和沙尘暴这两样,对于有过敏性鼻炎的人来说都是极高的门槛。

可我确信,旅程未结束时便确信:北京,是会有很多个"下次见"的地方。

上一篇:徐霞客游记 (2023-11-18)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