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游记——庐山三秘(一)
- wang
- 2023-12-28
- 生活笔记
- 35浏览
- 0评论
从长沙高铁赴南昌,转至九江站下。可打车或乘公交车至庐山北门站,亦可在庐山汽车站乘去往星子镇的中巴,途中卸客于庐山北门站。值得注意,一般会误认为庐山高铁站距离庐山更近,实则不然。主要在于庐山站的交通并不如九江站的完备。当然如果到了庐山站,也有一条快捷的上山路线,即打车到庐山索道口,后乘索道上山。庐山站出口处即有索道售票口,可缓解旺季时索道入口排队。
毛泽东《七律·登庐山》诗云: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实属夸张。从庐山北门站乘观光车上山,用时约四十五分钟可达景区,路途颇为顺畅。
如此便登山了这座江西最负盛名的山。庐山之名,颇为奥妙。据称商周改朝换代之际,一名叫匡俗的人在一山结庐修仙,即搭建了一处简宅。后来人们来此寻仙,匡俗已人去庐空,怕是羽化升仙去也。自此,这一处山被人们成为匡山、匡庐山,以至于简称为庐山。这个故事听来颇为蹊跷。不过匡姓却有其事。孔子圣迹图之匡人解围,有讲到孔子由卫入陈,途径匡邑被匡人围的故事。
据查,古匡国商代已存在,据说是商汤后裔之国,为子姓。商代匡国亡于周初,按照当时周朝的政策,商人后裔会给予封地,如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封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那么可能周王亦封了匡国,建立了西周时期的匡国,并派族人管理使稳定,故又有匡国为姬姓的说法。春秋时,匡人的活动地较多,今河南、山东、湖北均有带“匡”古地名,当为匡国亡后匡人不断迁徙所致。匡国亡后,有一支匡人南迁到今湖北武穴市一带,境内有匡山,当为商代匡人活动遗迹。根据姓氏传说,又有一支匡人越过长江迁居江西九江庐山一带,为“匡庐”,当为《庐山记》中所载之事。匡人以国为氏,形成匡姓。
晋代周景式《庐山记》载:“庐山匡俗,本东里子,出周武王时,庐于此山。”
东里,在今河南新郑市境内,《论语·宪问》载:“东里子产润色之。”言郑国大夫子产是东里人。
至于为何简称为庐山而非匡山,据说至宋为避讳太祖赵匡胤,不再称匡山。但实际上,匡山之名另有他山。想必因避免混淆二山,庐山才叫庐山。不论如何,名称既定数千年,亦很难溯源命名的缘由。唯留下两件事供遐想。其一,庐无非一简宅而已,甚至就是一茅草屋,何以配上声明如此显赫之山。其二,匡氏结庐升仙而去,古人颇为相信升仙之道,后佛家后来居上,凡山皆有道观、佛寺的痕迹,莫非庐山是因为修道、求佛盛名而鸣扬天下,乃使千年来群贤毕至乎?
庐山名之真伪传说,谓庐山第一秘。
庐山历来盛名遍天下,在于留下足迹的文人政客阵容过于强大。从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开始,至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到李白、杜甫、白居易。这可比登华山的阵容强大多了,毕竟登华山最有名的竟然是专门到华山的最高处去论剑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虚构中人。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名士咸来于此?
想来秦皇汉武登山主要在于祭祀等政治需要,未必能吸引名士前来。直到魏晋时期,名士转向玄学,喜好老庄,如竹林七贤之嵇康阮籍,无不风流猖狂。亦因政治环境变化多端,名家贤士有隐居山中不出仕者如陶渊明谢灵运等人,常获风雅之号。
古之士大夫,莫不是文人出身。即使不能写得名满天下的诗篇,文章策论亦不在话下。学而优则仕成为必经之路。而当文人入仕不顺,政治失意之时,往往有寄情山水的退路。陶令隐居桃花源,李白斗酒诗百篇,江州司马琵琶行,东坡平生无功业,皆是活例。可以推测,名仕隐于山水之间,并非修仙、修道,亦并非出家为僧。而是首先寻得一处生活环境优美舒适之地。庐山具有这一特点,山林茂密、雨水丰富,气候宜人,避暑妙处。其山不高,其上有一超大面积的平地。有百姓生活,有生活物资。其次,同泰山做比较,秦皇汉武光武封禅之后,后世政治明星因此而喜好去泰山。因前有显赫榜样后必有附会者。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这些人游乐于庐山,留下诗篇,后世攀附追忆者自然也要去感受一番。
至于为何近代以来,民国一批政治人物喜欢上山?想来大概也是因为文和仕的关系。这一批弄潮者,皆受旧学教育。那些名诗壮文,无不吸引他们前去观摩。到了北伐国民党执政时期,庐山因山上建设有一批高品质西方别墅群,而被借居为政治办公用地,后在此安排剿共工作。终于,这座令受旧学教育者心心念念的名山,也轮到共产党人来开会了。毛泽东在进入蒋宋入住的美庐别墅时,笑称:委员长,我来了。颇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意。随着这一批喜好旧学的政客成为历史之后,庐山便不再和政治挂钩了。今人不再喜好旧学,不再学而优则仕,不再以文人墨客为榜样。人们开会喜欢到大城市、到五星酒店,喜欢到大海边,哪里还去会游客众多的庐山上。
庐山之文人政客渊源,谓庐山第二秘。
庐山的三叠泉,是最有挑战的景点,素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的说法。乘观光车到三叠泉站后,有两种下山观景方式。一,纯徒步,入口处下至谷底约45分钟,再上山返回要55分钟。二,乘一段小火车厢式的索道然后再徒步下山。小火车5分钟+下山20分钟,上山约35分钟+小火车5分钟。至于庐山之第三秘,全然为笔者之私念,由于篇幅较长,且看下篇——庐山三秘(二)
写于2023年12月底
游于2023年12月初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若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转载请注明 : 文章转载自 » 纵马网 » 生活笔记 » 系列游记——庐山三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