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千字游记】溪山庭——董豫赣目前最成熟的作品

北京望歸山建筑工作室

飞鸽传书: Z-WangGuiShan

欲揽独醉

众人酣   拂衣散

檐上霜   窗旁月

笺心事   语斜阑

西湖软   象山温

欲归山   藉陶舆

忘过往   踏天山

不曾还

——《望歸山》

张仁宇写于2021.05

01

第一次了解到董豫赣老师还是在大三,凭借《玖章造园》一书将此前对形式的极端关注拉扯到自然和身体,甚至慢慢尝试寻找自己理解的建筑学。也正因此,本科毕业作品集介绍中总结出一段我对建筑理解的话:我理解的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包含着日常的琐碎,它和身体、自然紧密相关。

至今我对此只字不改,成立工作室后也在实践中沿着这条线索不断地探索。关于身体与自然取经之处目前还在园林,而读园林董豫赣是绕不开的。

2年前我写了一篇红砖美术馆游记,(点击查看:【千字游记】红砖美术馆也正是那篇游记让我发现红砖美术馆和布里昂家族墓园平面的极度相似性。如今借着从厦门项目返京的机缘,我决定去趟途中的徐州溪山庭。溪山庭是董老师目前最成熟的作品,无论是建筑空间处理还是叠石理水。


这篇千字游记我欲接力红砖美术馆那篇以个人的直观感受来写,区别于后者以空间序列安排文章思路,而以传统园林造园要素:建筑、叠石、理水、植物配置,附序跋成文。

尽管董老师已发表文章说明设计缘由,但有诸多细节以及可偷学的技巧需去现场方能观察到。出于冬季植物枯萎,虽体验不到浓荫蔽日的山意,却能看清诸多关系。我在溪山庭来回走了四个多小时,除了这篇文章外,在B站(ID:建筑手记)发布时长1个多小时的游览视频,有心者可移步观看。

惜余才学识浅,其中不无谬误之处,尚希海内宏大,不吝赐正。

02

建筑

关于建筑部分,溪山庭南侧新建一处用于办公的独栋建筑,值得一提的是室内中央的圆柱取代方柱的方向感。(室内空间及其他细节见 B站游览视频, ID:建筑手记




溪山庭建筑采用分散式的布局,以每个房间为单位拆开,在间隙中叠石理水,设院架亭,绕以游廊。关于坡顶的利用共有5种用法,其中1、2、4位置是单坡顶。1号和2号位置坡顶选用不同材料区分,1号位置是水泥条铺设,2号位置通铺的是木板。1、4位置面朝水景,分别设置不同的做法的座椅,可供远眺。1位置铁制座椅,4位置是混凝土,抬高的座椅也为下方空间提供侧窗采光。(图1)


5号双坡顶将屋脊拆开,作为面朝北侧水景的主视点位置,取名俯仰台。(图2)我估计仰的是高凳载人北望远眺水景,俯的是倚靠美人靠南望俯瞰内院山水。

图2



整体的布局是一圈建筑围合一个内向的庭院,在四个角是开放性不同的空间尺度,1位置是铁制亭子,黑色反光马赛克台面可以承接周围绿植倒影。2位置是我特别喜欢的半围合院子,四周用空心砖砌筑,尺度宜人。

3位置是一个露天平台,靠向水景一侧种植一颗大树。与之相对的位置是一个方框,框向屋脊尽头的小石狮子。4号位置是混凝土浇筑的廊架,从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连接两侧的空间。紧贴一庭院,紧贴墙壁的钢筋楼梯用于沟通上下空间图1。西侧有一对圆形洞口,外侧是半圆,其高度低于内侧完整圆洞,从外侧看有深远不尽之感。图2

南侧入口接待的内庭由童明提议,靠墙抬起一处铁椅,以便身体南向横视南面池岛深处的芦苇美景,现已由南侧新建建筑往北勾连的黑色楼梯斜递横框中。

叠石

关于叠石,董老师在相关文章总结自己叠石经验:膝语庭的咫尺石池(图1),红砖美术馆的嵌山石庭(图2),溪山庭的全石假山(图3)

图3

从溪山庭平面上看,整体布局是南山北水的态势。庭院内部石山被分成东西两座,以夹出一条与矴步连接的峡谷。


石山有几块巨石堆叠而成,关于叠石具体过程董老师有在相关文章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我在峡谷间打量良久寻找叠石技巧:结合巨石形状堆成上大下小的山意,巨石间留有大小不一的空隙。西山身体是可以进去,而由内部望向北侧汀步的洞口(图1)让我直接想起王澍开的不规则洞口(图2),也直接勾起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的金华建筑公园禅空间的立体洞口(图3)

按照这不规则的洞口法则,我在北侧“之”字形桥体一端发现巨石、红砖铺装与一旁的坡顶建筑共同挤出一处不规则洞口。

庭院内部连通南北侧的汀步石也有考究,汀步石随空间大小变化逐渐扩大。紧挨水边汀步石较小,在转折处放置大块巨石。汀步石的路径紧贴水面东侧,留出西侧大面积中心水面。东侧紧邻水面是走廊,汀步石、巨石假山共同挤出大小不一的水面,构成水面余脉不尽的山水意向。


在新建建筑与溪山庭之间有一混凝土构筑物负责连通两侧建筑伸出的桥梁,它周边的铁制拱形洞口以及攀爬类植物,我料定它是一个抽象的假山空间,连通周遭。

理水

藏水是园林理水的重要原则,在溪山庭中通过建筑底面高于水面、石头边缘向外挑出、砖砌平台边缘向内叠涩的做法达到水脉不尽的山水意向。

植物配置

由于植物枯萎,识别不出植物的种类,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植物如何参与营建空间。有两处印象较深,一是从屋顶贯穿到地下空间的枝条,暗示着空间的连通性。二是两侧种满高竹的玻璃廊道,将身体一直引向地面与墙体连成的向下洞口,加之玻璃的反射效果让狭窄走道格外动人。


在溪山庭设计中,董老师一改红砖美术馆借用斯卡帕诸多经典做法,转向用直白且自然的语言叙述中国传统园林的深远不尽。

个人觉得看董老师的作品不会有种语言乏味的疲惫感。我以为其原因有二,一是董老师关注的庭院建筑学更在意自然,而这种自然是中国人骨子里读得懂,看的明的。就像江南传统园林,即便造园元素都相同,但呈现的场景各具特色。二是,我觉得和董老师做设计的方式相关,通过董老师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出董老师是亲自从项目开始一直跟到最后的,甚至是诸多细节的推敲。这种设计方式能够保证设计语言一直处于不断延续迭代的状态,做出的作品也就经得起观者品味。

读董老师的作品,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建筑如何开窗。我深信开窗对于建筑师来说是一件及其重要也是及其困难之事,这种感慨也在近日与厦门甲方讨论方案中被提及,我一面对他对建筑学的悟性而惊讶,一面随着项目持续推进而日加期待。

而关于松下拾阶取月的文章我至今才写过半,只待春意盎然时重拍照片,一同发上来。

松下拾阶取月  ©张仁宇

松下拾阶取月 ©张仁宇

松下拾阶取月 ©张仁宇



截稿时间:2024.01.16
写于:北京望歸山建筑工作室
飞鸽传书:Z-WangGuiShan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