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成吉思汗,谜一样的盖世巨人
- wang
- 2024-01-25
- 生活笔记
- 25浏览
- 0评论
鄂尔多斯名闻遐迩,不仅因为阿白山羊绒和康巴什,更因为成吉思汗陵。
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自明代朝化年间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宫帐的蒙古鄂尔多斯部开始迁移驻牧至此,继而把成吉思汗漠北的祭祀之神与始建于这里的祭祀之神合并,形成诸多白色宫帐,俗称八白宫或八白室,这个地区就被称为鄂尔多斯了。鄂尔多斯,就是有诸多的宫殿,来源于成吉思汗宫帐鄂尔多(斡尔朵)一词,即指有成吉思汗八白宫等诸多鄂尔多的地方。安奉陵寝的地方,被称为伊金霍洛,意为圣主的院落。
来到成陵时,伊金霍洛刚经过一场雨的洗礼,空气异常凉爽与清新,但弥漫在天际的乌云尚未散去,笼罩着一种隆重神秘的气息。朋友找来一位解说,操一口典型的河套语调普通话,对成陵的前世今生当然是滚瓜烂熟,连成吉思汗塑像前拍照的角度都会反复提醒。他们解说的重点,是大殿里的供奉和廊房的壁画,然后将客人领至苏勒德祭坛跟前就算完成了任务,剩下的包括历史文化展览馆在内自由参观。在跟解说员分手前询问成吉思汗神马的行踪时,提到了当年乌兰夫曾进八白宫打开过棺椁的传说。似乎,乌兰夫是近800年来的唯一,但他看过之后什么也没有说。
大殿及廊房内是严禁拍照的,其中的金碧辉煌只能留在脑海里。参观完历史文化展览馆,才得以回到广场上反观这座肃穆辉煌的殿堂。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富浓郁的蒙古族民族艺术风格。陵园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分作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和西廊六个部分。琉璃瓦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圆顶上部的云头花就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八白宫及其它奉祀之神,都以宫帐形式建立。宫帐是从大蒙古国时期700多年来世代相传而来的,保留着蒙古古代宫廷的造型,与一般蒙古包有很大的区别。虔诚的达尔扈特人守护宫帐近800年,陵寝前那盏酥油灯从来就没有熄灭过。
不知道成吉思汗在天之灵可否知道,后世乃至当局为了守护和祭祀其陵寝付出了多大代价?成陵现如今的规模,远比700多年里辗转过程中的颠沛流离要辉煌多了。抗战期间,为使成陵宫帐免落敌手,国民政府于1939年初决定西迁。从6月开始,先后经延安、西安到达甘肃榆中的兴隆山,至1949年8月初又经兰州和西宁移至塔尔寺。1953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应民众要求,向政务院呈上恳请将成陵迁回伊金霍洛旗的报告。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当即批准,并批示拨付80万元专款以新建成陵,由自治区政府组建请灵和建陵委员会。1954年4月7日,迎请代表团将成吉思汗灵柩、忽兰哈敦灵柩、苏勒德等以及随行的达尔扈特人请回伊金霍洛故地,并于23日举行回迁之后首次大祭。1955年春,成陵建筑工程正式开工,10月30日竣工,1956年整座陵园落成,5月将成吉思汗及几位后妃灵柩安放在陵宫内。至此,成吉思汗陵在蒙古民族心中的神圣和尊贵地位得以全面恢复和保留。
这个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名曰铁木真的蒙古汉子,历经2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消灭所有对手,降服各个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整个大漠草原全部统一于他的旗帜之下。接着,他又率领子孙接连发动了60多场大规模征服战争,铁蹄所向,势如破竹,席卷亚欧大陆,先后让40多个国家700多个民族臣服于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功绩,被后世反复传颂。比如,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最早建立了运输联络系统,将军事艺术推向了冷兵器时代的最高峰,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和最大的成功者以及最富有的人,是历史上受祭祀最多的帝王,还有人认为他是最早实现了政治民主的帝王、奉行宗教信仰最自由的政策,甚至还最早提出并实践“全球化”概念等。似乎,牵强附会的痕迹越来越明显了。
尽管成吉思汗时代也创造了文字,但密葬习俗加之游牧民族先天性特点,导致成吉思汗从生至死都留下了太多的难解之谜。就生前而言,为什么一个丧父的孤儿终成为统一蒙古诸部的大汗,为什么一个只有十几万军队的蒙古汗国征服了半个世界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为什么刚刚进入奴隶制的民族能够战胜有千年封建历史而且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什么遇敌必战、战之必胜几乎没有打过败仗,为什么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又在数十年间便分崩离析而维护不了统一的局面?死亡之谜也是迷雾重重,有被西夏王妃咬掉下体而死之说,有被马匹踩死之说,还有雷劈、中箭、中毒之说。为了寻找他的墓地,从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到六盘山、阿勒泰山、张家口和肯特山,人们费尽了周折而几无所得,剩下的唯有万马踩踏和骆驼血的传说。
千百年来,这位谜一样的盖世巨人,始终是人们争相议论、褒贬不一的人物。赞美他的人,恨不得用尽天下最美好的语言,却发现说不尽、道不完心中的崇敬之情。贬低他的人,痛骂他是屠夫、刽子手和侵略者,就连其出生地的外蒙古曾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禁止崇拜和祭祀他,甚至认为“成吉思汗是一个恐怖主义分子,不是民族英雄”。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文件就明确指出:“不许歌颂和赞扬成吉思汗。”至1990年代,成吉思汗崇拜在蒙古国复活,评价陡然上升,成吉思汗成为蒙古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民族英雄。蒙古国更于成吉思汗开国800周年的2006年举行国际性庆典,将蒙古的成吉思汗崇拜推向了顶峰,成吉思汗成为蒙古国的象征。但是,成吉思汗崇拜热也被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所利用,不仅为当初分离出中国的行为张目,还试图进一步撕裂蒙古族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关系。
国内也有一些人对这个问题很纠结,不顾及甚至无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形成的历史渊源,无视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历史事实,盲目吸纳或接受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观点,狭隘地认为蒙元文化就是外来文化,片面地评价成吉思汗的功过。甚至,有的人搬出“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诗进行演绎,大力散布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观点,变相地为日本人“元清非中国论”帮腔。事实上,这句南明遗民的古诗,是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哀叹河山破碎,神州陆沉,后被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曲解为华夏文明自宋亡后就断绝了。还有,有人甚至偏执地认为元朝都不能作为中国的一个历史朝代,其想法无异于明清时那几位皇帝让蒙元帝王反复进出帝王庙的“过家家”般的意气之举。
毋容置疑,蒙古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同样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广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然,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交汇融合过程中的是是非非,直接关系到了如何客观公正地面对和评价各个民族的英雄乃至历史问题。这其中,必须始终把尊重放在第一位,必须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前提。古今中外,民族问题始终是乱源之一。大一统思想,自秦汉以来始终是中国人的主流意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密不可分。最高领导指出:“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处理民族问题最基本的遵循。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若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转载请注明 : 文章转载自 » 纵马网 » 生活笔记 » [游记] 成吉思汗,谜一样的盖世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