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雨 | 大通古镇游记
- wang
- 2024-02-27
- 生活笔记
- 41浏览
- 0评论
2024年正月初五,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灿烂,气温似初夏,最适宜春游的日子。我约 来铜陵市看望我的妹夫一道去游览大通古镇。
早上,我们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匆匆吃过早饭。便向大通古镇进发。
我们从住地徒步,约莫行走了5公里便来到了大通古镇老街。在古镇正面街口,首先投入我们的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大通”两个金色大字。向南不远处有一块巨形大石头,大石头上方刻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字样和标志,下方刻有“大通古镇”四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我们漫步在人流如织的老街麻石板铺成的街道上,欣赏着街道两旁的徽派建筑。建筑群古朴典雅,令人赏心锐目,身临其境时,仿佛穿越在千年之前的古街古巷里……
中午,和煦的阳光洒满古镇的大街小巷,好像给古镇送来了春的气息,游客和店老板们的脸上都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处处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我们在大街上流连忘返,不时地看看这家晾的咸鱼,那家晒的腊肉。瞧瞧那一排排晾晒咸鱼、腊肉的架子。在日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引人注目。这也是大通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
午餐,我们品尝了店家的南湖对虾,油炸毛豆腐、大通茶干(据说大通茶干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时期就开始加工生产了)、椒盐猪蹄、清蒸咸鱼、腊肉和生姜小菜等特色小吃。大通古镇的这些特色小吃能与我们柘皋早餐的四大名点相媲美。来铜陵市大通古镇游览,没有品尝到这些特色小吃,那也是一件遗憾的事。
吃饱喝足后,我们来到“铜陵
大通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主题展馆”。通过观看展板、碑记和动漫。我们了解到了“大通镇”古名为澜溪,“大通街”古时名曰“澜溪街。与”和悦洲“上的”和悦老街”隔江相望。唐代设”大通水驿”,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建镇。清末民初时期,大通镇作为《烟台条约》的重要通商口岸,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各,并称安徽“四大商埠”……
展馆里陈列着历朝历代”名人与大通“里记载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于1900年在大通古镇发动了大通自立军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打响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王朝的第一枪。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安徽督军柏文蔚将临时军政府设在大通;有清末进士彭玉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铜陵大通”荷叶洲”设立参将营,将“荷叶洲’改名为”和悦洲”。他登临羊山矶,斦然为”不波亭“题写对联:“过客纷纷来之无恙,大江滚滚到此不波”;有晚清重臣曾国藩两次乘船下江南途经大通登岸住宿视察。行使盐政订章程,设招商局,带动了大通经济发展,其中和悦洲盐务兴起,相继设置三街十三巷,造就了当时独特的繁华……“文人诗歌”里收录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舟过大通镇》,陆游的《夜宿阳山矶将晓大雨北风甚劲俄顷行三百余里》以及明代诗人王守仁的《泊舟大通》等诗章。动漫立体图更是把大通镇古时的繁荣和如今的昌盛展现得淋漓尽致。
走出展馆,我们的游兴不减,于是我们又来到靠近街头的临江码头。准备乘渡轮到长江对面的“和悦洲”去游览。(游客搭乘渡轮是免费的。)我们站在渡轮上,手扶在船舷上,看着岸上熙熙攘攘的游客颇有“李白乘舟将欲行”之感……
和悦洲原名”荷叶洲”,与大通老街一江之隔。呈圆形,面积约2平方公里。四面环水,似荷叶漂浮水上。位于长江里。相传古逻国王太子朝圣九华山,路过桐城县属藕山,踏上一只脚,把一个完整的藕山踩成两段,藕头顺江而下,长出荷叶,故名荷叶洲。
荷叶洲上的老街始建于唐代,清光绪年间改为“和悦洲”、“和悦街”,意思是和颜悦色迎客商。自明清时代开始,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悦街集市发展极为兴盛,经济,文化异常活跃。全街有三街十三巷,建筑大多是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和悦洲江边设有大小轮船码头,大轮上达武汉,下抵上海,小轮上至安庆,下通芜湖。
和悦街上,有火力发电厂和各种作坊,有客栈,餐馆,戏院,澡堂,银楼,学校等。和悦洲由于水上交通发达,商业和农,牧、渔业繁荣昌盛。
我们在和悦洲上顺着新修的马路信步闲游着,走了半天,遗憾的是没有发现和悦洲上往日的喧闹与繁华,只看到洲上零零散散的现代建筑。过去的老街,作坊,商铺 ,学校等都成古迹和遗址。
傍晚,我们再次搭乘渡轮返回。江面在夕阳的斜照下,竟然成了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诗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现实版的景色。此情此景我不由地在心里吟诵起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舟过大通镇》:
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
须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
芦荻偏留缆,鱼罾最碍船。
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
总而言之,这次游览大通古镇。大通古镇的风景秀美,人文历史给我们这两个巢湖市柘皋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Ψ 一阵微微的巢湖风……Ψ
忆巢州CHAOZHOU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若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共创和谐网络环境。
转载请注明 : 文章转载自 » 纵马网 » 生活笔记 » 刘正雨 | 大通古镇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