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内容

北京团城游记

北京团城,明清两代皇家园林。在北京故宫西北。

团城——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岛,金代为大宁宫一部分。元代称圆坻,亦称瀛洲。至元元年(公元1246年),在其上建仪天殿,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重建,改名承光殿。岛四周砌圆形城墙,城高4.6米周长276米。北海南门的团城,面积仅4553平方米,是中国最小的城堡。在古汉语中,圆属虚心,团为实心,“圆城”便改称团城。

站在团城纵目远眺,东面有精巧别致的故宫角楼,西面有长虹般的金鳌玉蝀桥,北面有高耸入云的白塔,南面有犀山台和云水榭,再往南看,是中南海。环城四顾,处处如画。

团城东、西两侧城墙下各有随墙门一座,上建门楼,东为昭景门楼,西为衍祥门楼。团城东随墙门楼,东为昭景。

团城内看到的昭景门楼。

团城东、西两侧城墙下各有随墙门一座,进入门内,可沿回旋式城砖蹬道到达城顶台面。在两条蹬道的上出口处,各有形制相同的罩门亭一座,均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单檐庑殿顶,三踩斗拱,旋子彩画,面阔一间,进深一间。

拾级而上,团城东门上出口罩门亭。

承光殿是团城的主要建筑,元代称仪天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称承光殿。

大殿呈方形重檐歇山顶。

承光殿中间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四面各推出抱厦一间,整个平面呈十字形。

 

南面有月台一座。上檐重昂七斗,下檐及抱厦重昂五斗。

 

承光殿内供有清光绪年间从缅甸运来的玉佛一座,高1.6 米,系用整块白玉雕成,做工精美。

承光殿西后侧的馀清斋。

承光殿东后侧的古籍堂

站在团城台上直接看见台中央的就是一座亭——玉瓮亭。亭顶是黄色琉璃瓦,海蓝色琉璃瓦的脊和边 。

玉瓮亭屋脊的一角。

亭墙面上是黄色琉璃,券门上沿是绿琉璃的边,下面是汉白玉的亭柱。

台中央的玉瓮亭内,有一件雕于1265年、重3.5吨的玉瓮,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传世玉器。藏于玉瓮亭中的“渎山大玉海”是用一整块带白斑的墨玉雕刻而成,造型精美绝伦。玉瓮呈椭圆形,长短径分别为1.65米和1.35米,周长4.93米,膛深0.57米。瓮身外雕有许多海兽,如:海龙,海马,海鹿、海猪、海犀、海羊等,它们都出没于海水波涛之中,形态生动至极。这是藏于团城的第二件稀世珍宝。

玉瓮制作于元代,且说当时的元世祖忽必烈宴请文武百官,就用它装御酒,据说能贮酒三十余石。世祖与群臣同欢共饮,以显示气势宏大。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喝酒自是豪爽,大家围坐一起君臣共饮,在当时也算是一乐。明万历年间,后来广寒殿在明朝的时候倒塌了,这玉翁并没有被砸坏,被人给抢救出来了。但是从此就流落在西华门外头一个关帝庙里,这就到那里得到安置。这个庙里的和尚法师,也不懂这个东西,因为这是一个墨玉上雕的,墨玉上多少带点白斑,他认为这就是一石头的。他就拿它腌咸菜了。这一腌就不只是腌个三年五年,而腌了好几百年,就当咸菜缸了。到了清朝,这个庙里自身就发现不对,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东西,就把它请出来供在庙堂里,从此这个庙改名为玉帛安,就是说这个玉翁,玉帛。后来,清代乾隆年间,工部侍郎三和在真武庙见到玉瓮,给它考证出来了,知道它的文物价值,便低价从道人手里买下,献给朝廷,乾隆皇帝奖他千金。乾隆就考虑着,在承光殿前头给它专盖一个亭子,把这个玉翁放在这里头。乾隆仔细一看这玉翁刻得很好,外边有各种海兽,出没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之中,确实很好。而且就是内膛并没有什么东西。于是乾隆一高兴在这内膛刻了好些首诗,这诗就叫玉翁歌,从此它就叫玉翁了,独山大玉海是忽必烈给取的名字,这玉翁是乾隆给起的名字,于是这亭就叫玉翁亭。乾隆还是非常高兴,在我当皇上的时候得到宝贝了,他让很多的达官,大概统计起来有48位,说各做一首诗,刻在这个亭子的柱子上。大家想想,这儿的文物价值就不是这一个玉翁了,还有48个大臣,而且高级大臣的诗作刻在这儿。而且可以想像乾隆的玉翁歌里边,还把玉翁的出身,玉翁曾经大材小用当过咸菜缸他都给写清楚了,应该说它真是一个三朝历史的见证,它本身应该是很有非常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的这么一个东西。

有意思的是,三和买回渎山大玉海时,其元代石座还放在真武庙中,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真武庙,又用白石重新仿制了一个玉翁放在那里,而团城上的元代玉翁,则被清代刻制的一块海水、江崖、祥云等图案,高1。1米的长形八角石座所替代。

这是用整块墨玉雕刻而成的,上面根据玉色质地的不同雕有海龙、海马、海猪、海兔、鼠头鱼等海兽,周围雕有海涛。形态各异,雕刻精美。

 

在承光殿的北面,一东一西各有一块奇石,东面奇石高二三尺,非铁非石,叩之有声,石色为褚红色,此石疑为铁矿石。石上有人工雕琢的石纹,如云起的火焰,亦如叠起的山峦,石型参差错落,石上孔洞迭宕,似一只麒麟立于峰石之上,神态自得,憨厚可爱。石座为清代须弥座,古朴庄重中尽显奇趣。

西面有一块奇石,石高与东面奇石相仿,该石乃是一块钟乳石,石型硕大,仪态万千。石上石花朵朵,千姿百态,石上岁月斑驳,尽显时光远逝。石下衬圆形须弥座,当为清代风格。

团城承光殿左侧,有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油松,高近20米,胸径94厘米,冠幅10.5米,苍劲挺拔,绿阴如盖。相传一年夏天,乾隆皇帝出游至团城,当时正值中午,烈日炎炎,室内闷热异常,于是,宫人摆案于树阴之下。乾隆坐在树下,顿感清风拂面,暑热全消。乾隆十分高兴,便封此树为“遮荫侯”。 为给遮荫侯作伴,又封一棵古松为“探海侯”,此树位于承光殿右侧,于1980年死去。现在的一棵小松树,是按照“探海侯”的姿态补种的。

石名牌:遮阴侯

乾隆还封了一棵白皮松为“白袍将军”,位在“遮荫侯”南首,如今“将军”健在。此树种植于金代,距今约850年。

石名牌:白袍将军。盛夏的一天,在大臣的陪同下乾隆到北海团城游览,忽然之间,就在承光殿的东南一角,乾隆发现在此矗立着一棵金代所植的白皮松。看着它银白色的雄姿,高大挺拔,就像是一位威武的将军守卫在承光殿前后。

看着眼前这棵出类拔萃的白皮松,此刻,乾隆皇帝随即想到了南北朝时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陈庆之将军。他因逢战必披白袍,所以又称“白袍将军”。这棵白皮松,就像是陈庆之一样,守卫着团城,乃至象征镇守江山社稷长久永固,于是当机立断的御封它为“白袍将军”。

上面图片中的亭子是在北海里拍的,其名称应该是镜澜亭。镜澜亭位于敬跻堂西黄太湖石叠石上,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绿琉璃瓦单檐圆顶,小巧玲珑,是观赏太液池和琼岛胜景的最佳场所。

小常识:
1、 坻 chí〈名〉水中的小洲或高地。坻,小渚也。--《说文》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尔雅》
2、重檐屋顶:两层屋檐
3、传统建筑的屋顶,从大体上讲,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其中重檐庑殿顶 > 重檐歇山顶 > 庑殿顶 > 歇山顶 > 悬山顶 > 硬山顶。

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上一篇:刘正雨 | 大通古镇游记 (2024-02-27)
下一篇:日本游记:春季篇3 (2024-02-27)

发表评论

(必填)
(必填)
(选填)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标签列表